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①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1.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5分)

2.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分)

 

1.此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天忽然晴了,山原来被雾幔遮住了,现在都把帘幔卷起,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还故意作态,山石像披了件衣服似的。(2分)诗人把“山”和“云”用人的动作和形态来写,形象生动,这样把山、云和石都写活了。(1分)写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1分)(答“比喻”也可酌情给分) 2.(1)早春时节,一场及时雨,雨过天晴,景色美好。(2)村子周围黄鹂鸣叫,麦垅上紫燕飞舞,生机勃勃。(3)吹笛骑牛,田家早耕归来,无比快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赏析诗歌中某联,一般多根据诗句内容从用词、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本题中,颈联用的主要是拟人手法,回答时既要指出所用修辞方法,还要用具体诗句对此种修辞方法加以说明,再指出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指出“乐”的内容,应着重抓住诗中所写事物,认真揣摩是人的情感,分条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襄子最智伯          怨:痛恨

B.卒释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 (    )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各项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 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 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谋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联邦制发展到邦联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路,怀念着另一条。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基。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②⑤①④⑥③                   B. ②④⑥⑤①③

C.⑤①②④⑥③                   D. ⑤①②③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尽管中国奶业屡陷信任危机,但在越来越多消费者重视奶制品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仍旧呈现扩大趋势。

B.政府主导,媒体监管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C.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严加整治,是在普及一种公共生活常识,那就是为一己之私谋取特殊便利是违法的或不道德的,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人人有责。

D.出现两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河南省官方强调,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患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