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4分)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

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4分)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塘边一根钓竿/妹妹说——/那是一根金色的磁针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补写诗歌,但也属于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仿写题目。仿写要做到“形似”和“神似”,“形似”就是在语言形式上和例句保持一致,“神似”要求较高,就是在思想内容上与例句保持高度一致。仔细观察前后两段诗歌,不难发现“妹妹说——”“那是一—”两处是要保留的地方,还有每段诗歌都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这两点,就做到了“形似”。阅读诗歌题目“妹妹说”和上下两段诗歌,可以发现本诗主要是以妹妹的视角观察事物,从而表现妹妹想象丰富、天真可爱的特点,所以在仿写的时候也能表现这个主题,就做到了“神似”。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  (   )(   )(4分)

A.女孩出走,一是想对妈妈的“苛求”给予无声的反驳,二是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

B.本文情节虽然平铺直叙,但表现的主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朴素中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但容量较大。

C.女孩身上体现着一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不甘各种各样的束缚,敢于追求个性自由,敢想敢为,但往往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D.本文以“寻人启事”为明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暗线,在情节叙述中,适当点染环境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真实,艺术感染力强

E.作品中“寻人启事”措辞的不断变化,表现了母亲面对女儿离家不归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折射出母亲要找回女儿的坚定信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衰,爱怜之                                       ②老臣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③丈夫亦爱怜其少乎?                             ④父母爱,则为之计深远

A.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相同。

B.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也不同。

C.两个“窃”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子”字的意思不同。

D.两个“窃”字的意思不同,两个“子”字的意思相同。

2.对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窃爱怜之    ②父母之爱子    ③持其踵为之泣    ④祭祀必祝之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也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也相同。

3.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私下里认为赵太后爱燕后不如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 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学而不思则罔,                        。(《公冶长》)

7.学而不厌,                          。(《述而》)

 

查看答案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3分)

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4分)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           ,下阙都是          ,重在          

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

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2分)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                  

【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蕴涵。(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