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橡胶冒险家...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橡胶冒险家和金融掮客手拉手走进上海的十里洋场。他们先找到之前从未打过交道的上海外资银行,得心应手地说服他们为自己的股票担保,然后在报纸上大事渲染“朝阳产业”——橡胶业,声称“买橡胶股票就是买明天”。他们还在报纸广告上信誓旦旦地表示,橡胶股票可以在外国银行直接抵押,置换银两或外钞贷款,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A.得心应手        B.大事        C.信誓旦旦       D.天上掉馅饼

 

A 【解析】 试题分析: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样,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本成语应用于“运用”方面,不适用于“说服”。B.大事:大力从事。注意与“大肆”(贬义词)的区别。C.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D.天上掉馅饼:比喻不劳而获或不现实的事情。巧解词语题方法:⑴关键字决定关键义,“信誓旦旦”中“旦旦”是“诚恳的样子”。⑵辨析褒义和贬义,“大事”是褒义词,“天上掉馅饼”是贬义词。⑶避免望文生义,“文不加点”似乎是文章没有点读的意思,但实际上文不加点的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⑷有古汉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特殊含义,“豆蔻年华”在古汉语里特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⑸词语的适用对象,“得心应手” 应用于“运用”方面,不适用于“说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捕/工       拿/编       堂大笑/一而散

B.尔/结       邪/躲       情不自/忍俊不

C.爱/称       挑/警       结所在/对下药

D.畏/迁       眼架       伍之间/道很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眉吐气了。”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落在地板上,碎了。水流了一地。没等它叹息,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要求:①自选角度构思成文,自拟题目。②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18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结合文章赏析两处画线部分。(4分)

(1)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2)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3.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优雅”。(4分)

4.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午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潍,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1.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4分)

3.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4.在第⑧段中,作者把金克木的诗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改为“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请探究作者改动的意图。(6分)

 

查看答案

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