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个人生驿站, 。
, 。 ,
, , 。这就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特点。
①两者相互补充,一退一进
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③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
④他们就会转入精神驿站,通过与自然为伍的精神张扬
⑤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积极入世之路滞涩难通
⑥共同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
⑦实现与天地精神共舞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A.③①②⑥⑦④⑤ B.①④②⑤⑥③⑦ C.③①⑥⑤④②⑦ D.①③⑥⑦④⑤②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 ,风飘飘而吹衣…… ,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5.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5分)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汉语“新词”漫议
雷颐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的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报道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1.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普通话”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B.是指那些先在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流行,而后在其他地区迅速流行的某些方言或流行语。
C.以“体认”“愿景”等词语为代表的,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被接纳为标准语的词汇。
D.我们认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语言。
2.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京、沪、粤地的某些方言受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但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的“港台腔”受到不平等的责难。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3.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B.由于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C.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在莫斯科拉开帷幕,中国代表团的精彩演出赢得全场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掌声,对这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给予很高评价。
D.4月1日,“苹果”中国官网发布致中国消费者的道歉信,由于这一天是愚人节,这让不少中国人感到“苹果”选择这个日子进行道歉是不是别有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