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蒸蒸①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原文略)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日:“人亦有言,有固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蒸蒸:zhe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②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③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早亡,母何氏        醮:改嫁

B.从事其书司隶          白:禀告

C.黄皓而丧国            任:任凭

D.常望内转,而朝廷无    援:靠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    胡为乎遑遑欲何

B.密奉事孝谨闻              密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C.齐桓得管仲霸              酌贪泉觉爽

D.华问故,对曰             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3.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组是(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              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惰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分)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3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分)

 

1.C 2.B 3.C 4.D 5.(1)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2)与孔明对话的人水平不能与孔明相当,他的言论教导因此琐碎.(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仰赖什么呢.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用竖刁而虫流”内容大意可知,任:任用。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均为介词,因为。A代词,他;动词,到。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人称代词,他;与前面的“其”构成一个固定结构“是..还是…”,表猜测。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体现的是他的孝顺,而不是才干;④体现的是他苦学;⑤体现的是他的才能不能被重用。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表述错误,与原文内容不符,他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他很有怨言。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以、夙、见、敌、碎、善、若夫,者,恶,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郡武阳县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于是没有接受任命。就上奏章说:  (《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有一次)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是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心里是清清楚楚的,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未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

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下列对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2.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丽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读了这篇文章,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一道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

A.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B.自我市开展“创卫”活动以来,原来“垃圾围村”、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背街小巷的脏乱差等一系列影响文化名城形象的难题迎刃而解

C.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卑廖河人工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文展示平台,体现了“礼之起源”、“修身之礼”、“信义之礼”、“纲常之礼”、“好客之礼”和“礼乐之治”等六大特点。

B.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C.11月3日习近平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呀?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暇          闻名遐迩       鹊桥               鸦鹊无声

B.成功          计日成功       孤鹜               好高骛远

C.凝练          千锤百炼       是非               共商国是

D.伦理          美伦美奂       卓越               真知灼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