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林庚写信给自己的弟子孙玉石,会提笔写道:“玉石兄如晤”。“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钱理群向记者转述,“文革”中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
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8日,有删改)
1.文本说,林庚“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分点概括这“精神财富”的具体内容。(4分)
2.文本大量引用了钱理群、张鸣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些评述在文中的作用。(5分)
3.本通讯以“林庚:喧闹时代的隐退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人物形象、通讯立意、社会功用三个角度加以分析。(6分)
根据粤教版必修五教材的内容,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
4.人命危浅 ,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报任安书》)
6.退而论书策,________________,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报任安书》)
7.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8.会遭此祸,惜其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____________________,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悲怨”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①,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①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以禄遨,遨不顾 顾:拜访
B. 遨与李振故善 善:善良
C.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观看
D.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笃:很,十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隐之卖药以自给 ②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B.①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 ②妙万物而为言
C.①而不之求也 ②夫一,万事之本也
D.①至或图写其形 ②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B.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C.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D.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甚至抄写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9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②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遨“节高”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报任安书》
A.请辞于军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B.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C.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D.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司马迁《鸿门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司马迁《鸿门宴》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
C.若望仆不相师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