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11分)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②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②啭:鸟鸣叫声。
1.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燕子飞于梁间、鸾鸟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5分)
2.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 对文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于南亩之农夫 南亩:泛指农田
B.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C.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孤单的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蚓无爪牙之利
B.灭六国者六国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最终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讽谏唐王朝不要悲剧重演。
4.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分】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开车。开车的人都知道,在某个位置停车后若想重新上路往往先需要倒车,如果遇上前路不通或方向走错的情况也需要及时倒车。可见,倒车是驾驶汽车必不可少的技能。
开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行驶于人生之路时,是否也得适时选择倒车呢?
请你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2013年9月27日,广东高州新垌镇新德村69岁中风老翁邓某方的儿子邓某林带着父亲的存折和证件来到农村信用社,打算将老人存折里的2万多元钱取出,为老人治病。但银行职员“依法办事”,态度傲慢冷漠。邓某林一波四折,最后用板车将病重的老父推入银行才取到钱。取款成功之后,邓家家属不满银行的服务态度,和银行职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仅没有及时带老人离开以及采取抢救措施,甚至还阻挠医务人员施救。后来,老人不幸死于银行营业厅。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我想,“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它前后意思的分量应该是大致相等的。也就是说,它只是一条单纯的纽带,并不偏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① 。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义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似的,优点便冒着泡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义。好似爬上高坡,没有来得及喘口气,② 。“但是”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这时,只有打起精神,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