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⑴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⑵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⑶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⑷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的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⑸但是,我对于这种失传于阎巷很久的传统,却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⑹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⑺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⑻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⑼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⑽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⑾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⑿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⒀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⒁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⒂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⒃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⒄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3分)

                                                                             

                                                                              

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3分)

                                                                             

                                                                              

3.第四、五两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已经失传,有何作用?(4分)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6分)

                                                                                            

 

1.(4分)①勤劳、平凡——“30年”,“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卖馄饨,“一袭布衣”。 ②手艺好——“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人尽皆知”,“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③真诚、朴实——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④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用木鱼做讯号,“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不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喊,“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 2.(6分)(1)①木鱼对老人来说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一种谋生的重要方式。(1分)②对吃馄饨的人来说,除了是“吃饭钟”外,它清越的木鱼声,也是一位深夜寂寞中的良伴,可以温暖迟睡者的心灵,(1分)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1分) (2)“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1分)“无关紧要”,是因为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1分)同样净化了心灵。(1分) 3.(4分)内容:一方面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的三个作用,表明中国佛教与民间生相融合。(1分)另一方面写已经失传很久的传统出现在台北令作者很是迷惑,每听到木鱼声就会产生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1分) 结构:为后面寻觅木鱼声的来源(1分)及发现卖木鱼馄饨的老人作铺垫。(1分) 4.(6分)①“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作者对木鱼声神秘的玄想、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熟识后的感动以及乔迁后对老人的怀念。③借物抒情,借清越的木鱼声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赞美。(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散文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和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一样,也就是要抓住散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来把握“老人”形象。特别是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的一些带有评价性质的文字,如“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人尽皆知”,“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等,这些评价性的文字就可以看出“老人”厨艺好;“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这可以看出“老人”有尊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这两句话,看这两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而准确地确立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第一句是在文章第15自然段末尾的一句话,第二句话是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就可确立这两句话在理解上要联系的具体语境。把握了具体语境后,就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理解的句子。第一句实际上就是解答出,木鱼为什么是“老人”和吃馄饨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可以根据上下文,也就是联系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来解答就可以了。第二句话要抓住“读不读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然后说明读什么,为什么“读不读”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个联系具体的语境,也就是它前面的两段话,也就能理解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类题其总体答题的思路,就是:内容+结构。对此,要首先分析所给材料的内容,第四段写僧侣敲木鱼为人报晓的三个作用,表明中国佛教与民间生相融合。第五段是写“出现在台北的临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当夜里在小楼上听到木鱼敲响,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冲动。”然后就是要分析文章这两段这两方面的内容,和文章下文敲木鱼的关系,它为后面寻觅木鱼声的来源及发现卖木鱼馄饨的老人作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以物为题,其作用可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线索作用,是记人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二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三是既是线索,又是托物言志。就本题来看,标题“木鱼馄饨”,其中涉及两个物体,一是木鱼,一是馄饨,应分别解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再从文章来看,“木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作者对木鱼声神秘的玄想、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熟识后的感动以及乔迁后对老人的怀念。作者并通过这些的叙写,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见“木鱼”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具体答题时,要注意层次,从不同角度来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3.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文学自传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及与人为信,虽水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茕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幼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其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节选自《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凡与人宴处,意有所       适:满足

B.虎狼当道而不也           愆:失期

C.自幼学文                 属:写作

D.至德初,秦人过江         洎: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陆羽“特立独行”个性的一项是(      )(3分)

 ①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②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③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④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⑤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           ⑥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虽然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但多才善辩;虽然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自以为是,却能听规劝。 

 B.陆羽在苕溪时常独行山野,吟诵佛经、诗文,兴尽则号啕而返,因而楚地人把他比做当代的接舆。 

 C.陆羽在天宝年间被任命为伶人的老师,河南太守李齐物觉得陆羽与众不同,便把自己的诗集给他。 

 D.陆羽因躲避战乱逃到江南之后,常写文章对社会现实加以讽刺或劝谕,因此遭到世俗之人的嫉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3分)

                                                                              

(2)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3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3分)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分)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3分)

                                                                             

(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分)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是从哪五个方面来介绍“H7N9型禽流感”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30字)(5分)

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的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被该病毒感染者均在早期出现发热、咳嗽、少痰、肌肉酸痛等症状;后期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死亡率较高。至2013年5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均未发现流感样症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4分)

一位老登山者说:我发现在登一座高山之前,那些显得特别兴奋的年轻人,多半到后来会爬不上去。因为他们才开始,心脏就已经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体力。倒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表情,一路上很少讲话,到山顶也没特别兴奋的人,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请分别用一句平实的话和一句形象的话(含有修辞手法)揭示登山者话语中蕴含的哲理,均不超过20字。

(1)                                                                          

(2)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________之处。

A.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