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写作。(15分)
你知道,
你热爱,
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
你厌恶,
太阳天天升起。
理解这首小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体现人生感悟的文字。
要求:①叙议结合,结构相对完整。
②运用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夜的泪水
李汉荣
①那个星期天,我在山上漫步,沿着野草缠绕的小径随意走着,我不想寻找确凿的目的地,我把双脚交给这些古藤般时隐时现的小道,就由它们把我带到哪里算哪里,即便被带进密不透风难辨方向的林莽,我也不会埋怨,就迷一次路吧。这么多年,周而复始地走着明白无误的路,想迷一次路都没有机会,一切都设计好了,规定好了,人只要一动身,就进入了固定的程序,就踏上了锁定的路线,红灯停,绿灯行,就这么笔直地走来走去,直至终点。一条路走到黑,这使我们失去了对路的感激。这就如同把一个无味的梦做到天亮,而且夜夜重复,那个梦早就不是梦了,全然没有了梦的神奇浪漫。被同一个梦占据的睡眠与无梦的睡眠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对死亡的提前预演。
②我就在野草杂树中胡乱走着,天渐渐黑了,我正可以在夜色里迷一次路,对黑夜的到来我有了一种隐隐的快感。一条野径把我带入一片竹林。早听人说过,南山上有一个竹海,与更南的四川相连,在南山的“海域”也有近千亩。那么我是下海了?至少已来到浅海湾。我折了一根干瘦的竹竿作为探路的拐杖,边走边敲敲这根竹子,敲敲那根竹子,既是为自己壮胆,也顺便对寂寞中坚守的竹子们表示敬意和问候。天似乎完全黑下来了,在林子里行走更能真切地看到夜晚是怎样一笔一笔很快涂染了它漆黑的形象。然而林中似乎又有了亮色,竹子与竹子之间断续传递着神秘的光线,我仰头一看,竹叶交叠的高处,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孔,光,正是从那里漏下来的。此时,我体验到自然界那些生灵们有限的幸福,比如野猪、松鼠、刺猬、山羊、兔子、猫头鹰……虽然,在这严酷的世界上,没有谁帮助它们同情它们,在自生自灭的命运里,它们是何等孤独悲苦,天敌的伤害,饥饿的打击,病痛的折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地活着。然而,我似乎夸大了它们的痛苦。至少,阳光雨水对它们是免费供应的,还有,在黑夜降临的时刻,天上那些伟大的星星绝不因为它们卑微就不关照它们,相反,与它们的实际需求相比,大自然把大额度的光亮赐给它们。
③走了大约两个小时,我折回身,向来时的方向走。我没有迷路,星星们不让我迷路。莫名其妙地,我竟流出了眼泪,我觉得这伟大的宇宙固然充满莫测的危险和深奥的玄机,但壮阔的宇宙毕竟对人、对生命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仁慈。此时已是深夜,这寂寞的山野也许只有我一人独行,当然也许还有一些保持着夜游习惯的伙计,比如猫、狗、松鼠也在夜的某个角落散步或恋爱,但是,毕竟此地就我一人呀,宇宙却为我准备了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华灯!整整一条银河都陪着我漫游,天国里全部的照明设施都归我——一个凡夫俗子使用!这是怎样的大恩大德啊。我就想,在如此壮丽无比的夜色下,谁能忍心辜负这皎皎明月盈盈星空?这伟大深邃的星空,正是神的无边胸怀,在这神圣星光的映照下,人只能去热爱,去歌唱,去进行美好的创造和劳动,去沉思,沉思存在的源头,沉思无限时间和空间向我们暗示的神秘寓意,或者怀着感恩的心情进入睡眠……我想,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除了特殊的禀赋和所传承的高深优美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灵源头当是这伟大不朽的宇宙星空——这浩瀚无涯的时空之海光芒之海召唤和启示了他们心灵里潜藏的浩瀚崇高的道德冲动:必须熔铸一颗崇高清澈的大心,才配面对这星空。经过虔诚的磨砺、修养、吐纳,他们终于有了一颗与宇宙对称的伟大灵魂。
④可是,曾几何时,这崇高的精神的星空渐渐成了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气象学的星空,商业的星空,间谍卫星的星空。它渐渐从心灵的天幕暗淡下来。古典的、天真的激情退潮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锁定在自己制造的符号网络里;人类的心灵,更多地沉溺于物质福利的狭小池塘里。星空依旧如公元前一样浩瀚壮美,星空下,却少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星空,徒然地照着失去神性失去信仰的现代的荒滩。
⑤我在竹林里,借着朦胧而亲切的光线一边走着,一边想着,一次次流出了眼泪。
1.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就迷一次路吧”?第三段星星没有让“我”迷路,“我”为什么流出了眼泪?(6分)
2.文章第二段写“野猪、松鼠、刺猬”等小生灵的意图是什么?(5分)
3.作者认为,历史上出现那些“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心灵伟大的人”的条件有哪些?(6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对“红灯停,绿灯行”“笔直地走来走去”的生活方式是不满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的生活。
B.作者认为,壮阔的宇宙星空对人、对生命是仁慈的,具有着崇高的精神;作为人,就应该具有与之对称的伟大激情和壮美灵魂。
C.“一万盏”“一千万盏”“一千亿盏”“整整一条银河”一组数量词连用,加强了语气,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仁慈宇宙的感激之情。
D.“物理学的星空,化学的星空……”一句,点明了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破坏了星空的环境,表达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不满。
E.文章语言流畅,联想丰富,由眼前之路联想到生活之路,由平常人联想到智慧卓越的人,意味深长,给人启迪。
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
1.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
2.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3.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听臣微志,__________,保卒余年。
6.臣之辛苦,__________________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8分)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1.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秃秃记
曾巩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1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复。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2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3,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捽(zuó):揪。②瘗(yì):掩埋,埋葬。③圹(kuàng):墓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绐娶周氏,与抵蜀 绐:欺诈,哄骗
B.齐急曰:“为若出杜氏。” 出:遗弃,休弃
C.若佣也,何敢尔 佣:雇佣
D.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 择:区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吏遮以告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齐独之休宁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买砖为圹 既自以心为形役
3.下面全能表现孙齐凶残狡诈的一组是( )
①先娶杜氏,留高密 ②趋归,捽挽置庑下
③使人窃取其所产子 ④若佣也,何敢尔
⑤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 ⑥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4分)
(2)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4分)
(3)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4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新人的“被阅读”
徐则臣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化为空无的著作本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201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不等人的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不等人的书”,是一本由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并策划的拉美文学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逐渐变淡,不久后会还原成白纸。
B.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并不是想要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尽早,早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让文学泰斗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
C.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文学新人的作品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印数不多,市场不大,关注人员有限等因素,埃特纳策划这本书是为了让这些文学新人可以尽快得到关注。
D.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是脆弱的,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本书没有受到关注,他往往容易丧失信心,甚至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从而影响到他的再度创作。
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并不来源于读者,因此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阅读并不在乎,然而文学新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C.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已经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D.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坚守的事物,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3.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给读者阅读 。
B.作为一个写作者,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
C.“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不太可取。
D.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