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㈠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㈠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㈡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㈢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㈣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㈤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㈥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㈦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B.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1.A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B.第三段开头是“过分强调‘天命’”。C.第五段后关部分,讲的是“佛性”的本质是“众生平等”,此项关系错误。D.第七段的开头是“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不是“否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A.第一段原文是是“这便使国人认定……”,此项因果倒置。B.第五段原文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是禅宗”,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并不是说佛教就成为了禅宗。D.第二段后半部分原文是根源于此的是“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因此”后面的内容于文无据。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⑤是意蕴悠远的诗歌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⑤   D.⑤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入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不相信这些,坚决反对,执意参加了仪式。(《家》)

B.曹丕病故,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拥立曹睿为大魏皇帝。曹睿派司马懿守西凉,诸葛亮想到了反间计,并派马谡施行,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诸葛亮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这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三国演义》)

C.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女管家用了六百个鸡蛋把他的身体调养好了。他从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萨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商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堂吉诃德》)

D.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然看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她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刘姥姥因为喝了许多酒,吃了油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了黛玉的地方,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屁臭气散了一屋子。幸亏袭人发现,及时收拾妥当,才没有被黛玉知道。(《红楼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势力演出“购岛”闹剧,公然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缺乏国际法效力,激化同邻国的领土争端,等等。

B.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C.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始确认。

D.“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张明还是能抓紧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或自己看书。

B.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有文体活动、球类活动、校际联欢会及学生社团活动等,可以说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C.民俗专家说,中秋、国庆两节同庆丰富了节日的内容,拓展了两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如何弘扬、发展和传承传统节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D.2011年12月21日,韩国政府决定,允许个人和民间团体向朝鲜发唁电,对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表示哀悼。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新产品的实验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大家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我们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几年前就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D.金岳霖先生认为,学生论文出了问题,老师有重大责任,为人为学,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