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兰 亭 远 方 花开花落 生死沉浮 演绎着自然与...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兰  亭

远  方

花开花落

生死沉浮

演绎着自然与人生的悲欢

今人浮躁的心灵

更需栽种兰花,建造兰亭

抒写新的兰亭华章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请以“栽种兰花,建造兰亭”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少于700字。

 (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范文一 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 问世间钱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拼,在如今的社会里、用这改编的诗句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人人知道“钱不是万能的”箴言,更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可是很多把后者刻苦铭心记在脑海,于是不由自主的在欲望、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误入歧途,为什么他们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的结局才追悔莫及呢?难道一开始他们就不知道那样去做会后果不堪设想吗?不!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事?也知道可能会导致凄惨的下场,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吧了,这正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中“投机取巧”的心理, 所以社会才每天那么多揪心的“新闻”在发生,在这21世纪的今天的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局面,,人们那浮躁的心理也越来越沉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怎么了?谁来拯救我们那颗浮躁的心灵?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深思 、反思! 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钱能帮我们解决吗?肯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减一下,但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下,它资料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物质难以满足无限的欲望,浮躁的心灵是始终无法沉淀下来,如今是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人浮躁心理都是忽隐忽现,大学生自杀 到博士跳楼,富士康员工到企业高管的寻死,强奸抢劫 杀人放火,贪污腐败 骄奢淫逸的事情已是司空见惯了,这一系列的极端的问题都是源于最初心灵的浮躁,没有颗坚定不移的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信仰,中国人就是缺乏信仰,一旦跳跃所谓的道德底线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跳跃道德底线便碰到法律的红线, 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有时只时间的问题,尽管如今我们是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种危害社会的问题处理很严,很可惜是治标不治本,杀一儆百效果甚微了。最关键从源头开始,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当我因为理性与现实的差距的感到不满足或不平衡时候我告诉自己有人比我更差,当我因为所处有优越感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有更多的人比自己好,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我也坚信着个信念,这样很好平和自己内心矛盾,我们得跟自己比,跟别人比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迷失自我。  在物欲横流充满无限诱惑的社会里,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让我们人生在正轨上道路上行驶走向辉煌,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 价值观,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记住“君子爱财取有道 用之有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很多人已经用青春和生命检验过其真理性了,检验的代价也不菲的,你愿意再次检验一下吗? 范文二:读《兰亭集序》有感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快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叹生命的短暂,却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珍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即将离我远去的世界。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怀有乐观的心态,抛去无谓的遐想,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你无需邀请群贤畅游兰亭,你不必一觞一咏,出口成章,你也不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你只需抓紧流淌在你身边的一分一秒,让时间成为你生活的最佳伴侣,让时间充实你的生活,也让时间填补你人生无常,人生短暂的遗憾。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材料的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化以为易。先看材料,一是跟《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有关,二是针对的是今人浮躁的心灵。那么《兰亭集序》的主题是什么呢?主要抒发的是“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面对人生的短暂,我们是及时行乐,还是发奋作为?面对功名利禄,我们是心浮气躁亟亟以求,还是保持宁静的心境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兰亭,是一处能让我们去静观人生的净土;兰花,是一种能让我们保持高尚情操慰藉。 大致明白了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去构思一篇议论文了。注意题目明确规定是写议论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画中是一位父亲的形象,写一段文字解读父亲的神情,侧重描绘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的烙印。

要求:(1)突出人物的肖像变化。(2)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不少于20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屋

张  炜

(1)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丛丛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我,甚至是召唤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在心底自问一句:多么奇怪啊,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来到了这里,而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的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的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2)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这已经是个谜了。大约仅仅是几十年前,这些山屋还被人兴致勃勃地打造,而今打造者却弃它而去,再无踪影。人的兴致真是奇怪的东西,它总是忽东忽西没有确定,变化无常。但我可以想象其中的原因:山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山上的人于是再也待不住了。

(3)小屋里的人不是和尚,他们是守山人,林场工人,或其他什么人。他们下山寻找新的日子,于是把原来的工作连同心情一块儿丢下了。我稍稍有些困惑不解的是,难道现在的山上就不需要那些工作了?比如说大山不需守、林木不需护,连同其他一些山里的营生,在现代都可以一并省略?

(4)不管怎么说,一个个挺好的小屋就这样被遗留山上,它们空空的,静静的,黑黝黝的。屋里有一种烟火气还隐约可闻,但这需要用心去嗅。我长时间在山中徘徊,寻访了许多山屋: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竟然私心大发。我在盘算一些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小屋比最好的帐篷还要坚固,而且就扎在了帐篷应该扎的地方。我欣喜地发现这远离尘嚣的山屋可以成为我这个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看过了一个个山屋,搬进了其中的一座。因为一个渐渐走近中年的男人有些惧怕了,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尘嚣围追堵截的狼。逃离之心人皆有,有缘遁迹几人能?多么奢侈的思想和行为,多么繁华的简朴。

(5)偶尔有好友来访,他们总不忘捎来一些吃和用的东西。这样的白天或夜晚啊,是多么愉快的时刻,好像整个的友谊都变得簇新了。大家一块儿从拥挤中,从无边的繁琐中挣扎出来,这时大大地舒出一口气。山下,凡是不好的消息都不愿提起,暂且让我们与他方隔绝。这里有树林山泉和鸟兽,有久违的一切,于是什么都不缺了。朋友当中的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城的条件,他们只好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我从他们的身影联想起自己,想这几十年的光阴,想那些消磨和耗损,想每一个人究竟会被什么拖累、拖累一生?这样直想到许久,想到头疼。

(6)我有一个聪慧的朋友说过:人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更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而应该加以调整,调整为崭新的关系。究竟怎样调整?没有说。不过我深深理解这种渴望和想象。是的,人在物质世界中要获得一点点自由,大概离不开这种调整。人的烦恼在许多时候的确来自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怕的、没有尽头的物质欲望把我们自己淹死了,可我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往这浑浊的污潭中加水,一直弄到彻底的灭顶之灾。

(7)我在山屋中愉快而真实地生活,高效率地劳动,日常生活用品却消耗甚少。我这会儿真的感受到了美国梭罗的自得,也真的认为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了,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计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山屋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6分)

2.作者为什么要放弃都市生活而隐居山屋?概括回答。(6分)

3.综观全文,作者的山居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5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每次走进大山深处,作者的心境都会为之一变。主要是因为山间景致太美,恍若人间仙境;徜徉其间,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可忘却。 

B.山下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对于山民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山民们因此丢弃山屋,下山寻找新的生活。 

C.“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久困都市、渴望隐居的作者得其所愿之后的欣喜和兴奋。

D.作者以山屋为中心,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山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画面,写出山屋的神韵,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E、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抒情为主,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借以摆脱现实困扰的心声。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8分)

1.愿陛下                  ,听臣微志,                ,保卒余年。

2.                ,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4.                ,常在床蓐;                ,未曾废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 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 想见:思慕。 风采:此指某些官吏具有的刚正的风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觉,痛咎谢                   咎:归咎、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               简: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B.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为人谦虚恭谨简单朴素,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都找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渴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象其他谏官那样勤心政事,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不怕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提倡修养孝道德行。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4分)

(2)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4分)

(3)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