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写作(50分) 21、有一个青年跋山涉水去寻找勇气。用了三个月时间,他找到智者居...

写作(50分)

21、有一个青年跋山涉水去寻找勇气。用了三个月时间,他找到智者居住的木屋。他前去敲门:“我不远万里而来,想寻找勇气。”智者说:“现在太晚了,你明天再来吧!”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智者门前敲门。智者说:“现在太早了,我还没到起床的时候,你明天再来吧!”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青年去敲门,智者均以不同的理由打发走了他。第六天青年去敲门时,智者说:“我要休息了,你明天再来吧!”青年怒从心起,大声说:“每次我来你都这样推三推四,我何时才能找到勇气?”说完他踢开了智者的门,直冲进屋去。智者笑眯眯地看着怒发冲冠的青年说:“这不,你已经找到了勇气!”

素材解读

原来,勇气就是敢于行动。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最大的区别不在智力的强弱、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敢于冒险,敢于对自己的判断采取果断的行动。勇气就是遭遇困难也不会低头。

请以“勇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范文参考 勇者的智慧 什么是勇敢,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勇敢是面对敌人时敢于进行殊死搏斗的精神,有人说勇敢是面对困难时的忍让,委曲求全。在我看来,勇敢是面对挑战时的有所选择,是一种大智慧。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邓小平,称赞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称赞他这位东方巨人。 三十几年前,在许多人还不理解社会主义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0年的风风雨雨,吹倒了曾经繁荣的一个个“村”,也冲毁了曾经繁荣的一个个“城”。可是,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却毫不动摇,仍就以他那矫健的步伐前进,任凭历史的车轮滚滚。今天的中国繁荣,见证了他在面对中国是姓“社”,还是姓“资”时的正确选择。 矗立高山云巅,耳边隐约回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他,就是他——谭嗣同,一个敢于用鲜血唤起人民意识的人。 站在刑场的刀下,还有这般勇气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称得上是史上第一人。 虽然一个谭嗣同倒了下去,可是站起来的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有识之士。这就是他,一个在“死”与“逃”面前勇于选择的人。 从古至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敢于选择、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其中一个。他,敢于在“黑屋子”前呐喊,唤起民众。这就是他——勇敢的鲁迅。 前不久,报纸中一则消息说武汉大学某大学生在湖边见一落水儿童,为救这名儿童而下水,然而这名大学生在挽救儿童之后却永远地走了。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到底他的做法是否可取,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可取。我并不是提倡见死不救,而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有所选择,否则会得不偿失。 有人说,勇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东西,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其实,勇敢就是在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智慧。 评点:什么是勇敢,作者开篇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勇敢是面对挑战时的有所选择,是一种大智慧。重点在“有所选择”四字上。接着,文章多方列举,证明选择是智慧和勇气的表现,论据充实,较有说服力。结尾,重申观点,将选择看成是智慧,而勇敢离不开智慧。文章的观点比社会上流行的某些有关勇敢的看法更富有深度和哲思内涵,令人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勇气就是敢于行动。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最大的区别不在智力的强弱、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敢于冒险,敢于对自己的判断采取果断的行动。勇气就是遭遇困难也不会低头。从中可提炼出论点:勇于拼搏,敢于面对 论据: 1、只有勇于拚搏,才能激起蕴藏着的巨大的潜力,才能取得胜利。(奥运中国女排大翻盘的事例) 2、只有勇于拚搏,才能使自己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层面上,才能具有不断进取的顽强意志,才能 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刘翔不畏强手的事例) 3、如果缩手缩脚,妄自菲薄,轻易言败,那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做命运的奴隶。(项羽的事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认真阅读下图这幅漫画,请介绍这幅漫画内容并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1)至少用到两种修辞;(2)介绍要有条理;(3)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

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5分)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题限选4题)(8分)

1.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2.怀良辰以孤往,                        ,临清流而赋诗。(同上)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滕王阁序》)

4.云销雨霁,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琏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这首诗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在锤炼字句方,显出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作简要说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B.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C.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D.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C.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D.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B.《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C.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D.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