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②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③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
④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⑦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⑧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11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在院子里遛两圈。
12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13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再找一个媳妇,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14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15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孩子从学校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2013年5月版《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大楼里的邻居们长久地好奇高女人与矮男人的结合,显示出他们的无聊与世俗;看到高女人病后锻炼的情景而心生感动,则表现出他们的友善、自责和反思。
B.第⑥段“你问……紧声追”运用长句,简洁有力地刻画了高女人被众人逼问的情景,渲染了混乱、压抑的气氛,暗示黑白颠倒、人心倒悬的时代背景。
C.小说虽然叙事平淡无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D.高女人与矮男人因为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而引起邻里的窃窃私语,一开始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朴实而真诚的夫妻恩爱。
E.矮男人的伞下有“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的“长长的一块空间”,这空间对于矮男人来说,是永远无法填补的人生亏损,也是无法愈合的情感创伤。
2.高女人面对裁缝老婆“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的发问时,流露出了怎样的不同神情?这些神情表现出了高女人怎样的心理?请你简要分析。(4分)
3.“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一句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还要在裁缝老婆身上花费许多笔墨?请你结合原文进行探究。(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6.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7.)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贺《李凭箜篌引》)
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③百越文身地④,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之时。柳宗元当时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 (zhǎn):吹动。③共来:指与柳宗元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同时被贬到漳州的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连州刘禹锡。④百越文身地: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即蛮荒之地。文身:身上刺花纹,是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从全诗来看,诗人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本诗颔联两句十分精妙,沈德潜对其评论是“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请简要赏析。(4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选自颜之推《勉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
【注】①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庸于鲁国的小国。②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④兕(sì):独角的犀牛。⑤费:季孙氏的私邑,与颛臾相距70里。⑥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B.陈力就列就:充任
C.不患寡而患不均患:担心
D.相夫子相:察看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既来之,则安之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通过叙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企图吞并颛臾的野心,驳斥有力。“何以伐为”等反诘句的运用使感情色彩强烈。
B.本文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文章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说理层层深入,令人叹服。
C.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当仁不让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动作和神态的细笔描绘,来表现其人格的可贵。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述观点,深入浅出,增添了说理的形象性。如用盲人的辅助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却未尽到责任等。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3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3分)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埃菲尔铁塔开出了四千三百三十二亿欧元的价值评估。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②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在岁月的风霜雨雪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历史,是文化。
③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新建筑缺乏灵魂,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④埃菲尔铁塔的“天价”更是源自法国人民对包括埃菲尔铁塔在内的历史遗存的态度和情感。法国人把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视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法国人的这种态度也引发了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⑤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国拥有世界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筑没有毁于自然灾害和战火兵燹,却在城市房地产和旅游开发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三十年,全国四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了,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⑥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北方某地甚至花费数百亿元重建了一座古城。这些仿古建筑的水平如何姑且不论,人们走在其中除了能闻到浓烈的商业气息之外,还有多少文化的味道可供我们品味和欣赏?还有多少历史可供我们凭吊和怀想?我们憎恨真古迹,却喜爱假古董,这难道不是咄咄怪事吗?
⑦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乏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在许多人眼里,文物古迹唯一的价值是商业价值,是能吸引多少游客,能创造多少收益;但讽刺的是,越是一心想赚钱,反倒越不容易赚到钱。现在中国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故宫这样的真古迹,2011年参观故宫的游客超过了一千四百万人次,而那些仿古旅游点大多数还在亏损的深坑里苦苦挣扎。
⑧真正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国家或民族,就必然会把祖先的馈赠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这种态度决定了文物古迹的价值。否则,哪怕是稀世珍宝,在不懂珍惜者的眼中,照样弃之如敝屣,就很有可能一文不值。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物古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埃菲尔铁塔能被开出“天价”,是因为埃菲尔铁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法国人民对其珍爱的态度和情感。
B.历史遗存弥足珍贵,是因为与它同时代的建筑被时间销蚀吞噬,而历史遗存却呈现出古迹特有的稀有性和文化性。
C.埃菲尔铁塔也引发了外国人的兴趣,主要是因为法国人将埃菲尔铁塔视为巴黎标志、民族精神象征,对它珍爱有加。
D.仿古建筑缺少真实的古迹所具有的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因其在外形上酷似,所以也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埃菲尔铁塔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附着在建筑之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等,是历史,是文化。
B.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很多文物古迹都没能完整保存下来,像长城与故宫这样伟大的建筑也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C.中国的文物古迹毁坏严重,一方面是自然灾害与战火兵燹造成的,一方面是人类建设活动导致的。近三十年,各类建设活动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D.近三十年,中国一边拆掉众多真实的古迹,一边又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旅游开发导致没有丰富文化内涵而空有古迹之形的建筑的泛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仿古建筑盛行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少对历史与文化发自内心的敬畏,片面地追求商业价值。如果尊重历史、热爱文化,那么搭建仿古建筑之风就不会盛行。
B.当下的所有仿古建筑不仅建筑水平低劣,而且缺少文化品位,没有历史感,充满了浓烈的商业气息,人们拆毁真古迹而去搭建假古迹的做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C.如果只看重文物古迹的商业价值,只关心文物古迹创造的收益,其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东施效颦的仿古旅游点大多数面临着亏损的现实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D.像埃菲尔铁塔这样珍贵的历史古迹,如果缺乏法国人民的重视和珍惜,而被随意毁弃,那么它的价值也必然贬损,甚至可能会被不懂珍惜者弃之如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