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边城女子 彭荆风
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此时的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边城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盘”,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盘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边城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边城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
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边城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边城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边城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边城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边城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边城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边城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边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边城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解放前,边城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边城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边城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边城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边城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边城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边城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边城女子的个性吧!
1.请用四个词语准确概括出边城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多处描写了边城的水,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作者认为边城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老先生晚年回故乡对沱江的水质洁净“深感欣慰”,联系这篇文章的主题去理解,谈谈沈老先生“深感欣慰”的深刻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发展很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互相作用是产生地震的基本原因。软流层托住的板块之间,因彼此的相对运动而处于一种应变状态,大部分应变能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而积累在板块内部的应变能,则通过远离板块边界的调整作用——高断层面发生破裂即板块内地震而释放出来;火山活动则造成了稳定板块内部的其他地震。板块学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地球科学家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说面世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有关的细节问题,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等,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地球科学家是赞同这个学说的。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上,在大洋中脊(如大西洋西部),来自软流层深部炽热的新物质上涌到地面,逐渐冷却固结,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并使洋脊扩张。新生长出的板块很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千米。在这样的地带(即发散带),地震较浅、较小,表现出与海底扩张有关的性质。在两大板块汇聚的地带(即俯冲带、汇聚带、消减带),一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面,地震最大,表现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性质。在两板块沿着垂直于地面的边界(即转换断层)滑动的地带,地震强度虽不及俯冲带的地震大,但因震源很浅,仍颇具破坏力。
以上说的是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大多数地震(板间地震),都是发生在这些边界上的。但是,有些地震并不是正好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它们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而是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像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碰撞引起的欧亚大陆内部的形变和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像近年来接二连三在西部、西南发生的较大地震主要是这种地震。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印度板块的碰撞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我国的地震活动与世界的两大地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紧密相关。频繁发生的地震给我们造成灾害。
1.下列有关“板块学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板块学说解释了许多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活动是岩石熔化膨胀的结果,其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说关系不大。
B.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多数科学家都支持板块学说的观点,只是在地幔如何对流的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看法。
C.板内地震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与板块的边界无关,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
D.相较于板块内部,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直接而频繁,因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中,会形成一种应变能,它们会通过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和板块内的地震释放出来。
B.在大洋中脊,新物质上涌到地面,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年轻。
C.转换断层处的地震因震源浅而颇具破坏力,可以推知发散带的地震虽然较浅、较小,也同样颇具破坏力。
D.中国大陆“5.12”汶川大地震,是由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因而它属板间地震而不是板内地震。
3.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根据文意,谈谈板块学说给我国防震减灾带来的启示。(5分)
答: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皆不得分,共8分)
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王勃《滕王阁序》)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西岩:湖南永州西山。②欸乃:摇橹声。
1.“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的句意。(2分)。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 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褰裳:提着衣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携徜徉而上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焉 ②置杯焉则胶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盼着吃上馒头,曾是北方农人撑持灵魂的精神支柱。在五谷中,唯有小麦历经了去岁和来年的秋、冬、春、夏四季。小麦经过______,______,方可完成它的生命旅程。它的生命元素里浸透过______,______。昔年,小麦向被北方农人视为高贵的象征。
①春水的浇灌,夏风的熏陶 ②秋雨的滋润,冬雪的覆盖
③月的明丽,星的璀璨,日的辉煌 ④霜的清冽,露的晶莹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