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咬文嚼字(jiáo) 锱铢必较(zī zhū) 接踵而至(zhǒnɡ) 不落于言筌(quán)
B.窸窣(sū) 岑寂(cén) 付梓(zǐ) 抱厦(xià)
C.精髓(suǐ) 荟萃(cuì) 接榫(shǔn) 翘首(qiáo)
D.斟酌(zhuó) 翘首(qiáo) 毗邻(bǐ) 窠臼(k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下最低价
①我第一次摆地摊。两小时过去了,没有一笔生意。正在沮丧的时候,从人流中冒出三个约七八岁的小女孩,围在我的小摊前观看。其中一个显然被装有小纽扣电池、闪闪发光的胸章吸引了。她叫另外两个先去帮她烤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蹲下来,拿起胸章端详了一会,问多少钱。我说八块。她说四块!我不答应,因为几乎赚不到钱。僵持了一会,小女孩突然笑嘻嘻地望着我,低声嚷道:“求求你了,叔叔!我求求你了,叔叔!四块钱好吗?……”“哀求”声连绵不绝,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可能是她的绝招了。我招架不住,头一低,答应了。
②她付钱时问:“叔叔,你卖给我的真的是最低价吗?”我苦笑着说:“除了你,我再不会卖这么低的价钱了!不然,我会饿肚子的。”小女孩听了,心满意足地吃烧烤去了
③小女孩走后,我的生意好起来了,当晚收入不错。于是,第二天晚上,我又在附近摆地摊。有一个中年妇女来问发光的胸章多少钱。我想可能是问着玩的,没心思和她讨价还价,直接讲买价,六块钱一个。她说便宜一点。我说这是最低价。 她说如果价钱对的话,可以多买几个。我说大姐,你是个明白人,我讲的都是最低价。她不甘心地絮絮叨叨一会,终于悻悻地空手离开。
④一阵风吹来,把不远处烧烤的香味带来,使我想起了昨晚的小女孩。就在这时,那三个小女孩奇迹般地从人流中钻了出来。如昨天一样,小女孩又叫另外两个去买烧烤,自己留下来选购。她挑了两张头巾,说:“妈妈一张,我一张。”然后问多少钱。我说已经是熟人了,直接给你最低价,四块。小女孩没说什么。又挑了一把指甲刀,说也是给妈妈买的,多少钱。我说三块。她没和我讨价还价。当她付钱时,我说:“为什么不给你爸爸选一样?”她听了一怔,脸上的快乐全跑光了。她把手里的头巾和指甲刀一放,说:“我不想买了!”然后,快步走了。
⑤我很懊悔提出画蛇添足的建议,接下来,做生意也提不起劲来。当晚的生意很清淡,但我决定明天还来。
⑥第三天,我在老地方摆好摊不久,那小女孩如天使般出现在我眼前。这回,她是一个人来的。她一蹲下就把手里的钱向我递来,说:“给,补你的四块钱!”我问为什么。听了她的讲述,我才明白昨天来问价钱的中年妇女是她家里的保姆,小女孩派她来打探价钱,看看我给她的是不是惟一的最低价,我是不是在骗她。当然,我幸运地通过了她的考试,她愿意补上我少赚的钱。我谢绝了,但要求她告诉我为什么不相信人。
⑦原来小女孩的爸爸是做生意的,近来很少回家,除了不停地往家里汇钱,什么都不管。家里常常只有她和妈妈,保姆。妈妈告诉她,爸爸说生意忙,不能回家是骗人的,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爸爸说爱她们母女,也是骗人的。小女孩不相信,妈妈就说做生意的全是骗子,难道你在街上买东西时没有感觉到。小女孩讲到这里,扭头看着我,高兴地说:“你也是做生意的,但我知道你不是骗子,所以妈妈说的不对,所以爸爸也不是骗子,是吗?”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小女孩跳起来,蹲在小摊前说:“我要帮爸爸买个剃须刀。他老用胡子扎我!”她选好一个,问多少钱。我说:“不要钱,送给你吧!”她说:“不,一定要给钱!”我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0”,认真地说:“给这个数吧,最低价!”她说:“那好,伸出手来!”我依言。她用小手掌柔柔地贴在我的手掌上,表示付钱,同时,调皮地问:“这是天下最低价吗?”我说是的。她嘻嘻地笑了。我惊讶地发现,想不到地球上竟然有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与小女孩的三次正面交往,表现了小姑娘的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增强小说的真实感。
B.小说在叙述方面,围绕“最低价”的题,采用顺序的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并通过小女孩的语言点明人物的身份性格。脉络清晰。
C.小说看上去写了小女孩,还有她的妈妈、保姆,其实,小说的核心人物是小女孩的爸爸,他才是作者最为关注的人物。
D.文中的小女孩天性善良又聪明细心,她不愿相信妈妈关于做生意的都是骗子的说法,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她亲自去买东西,又让保姆去验证。
E.小说以天下最低价为标题,以“我”为小说的重要人物,借“我”的行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诚信经商。
2.第③段写中年妇女买胸章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4分)
答: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2.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来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
3.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3分)
答: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
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 ”(2分)(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3.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4分)
答: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选第( )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②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5分)
答: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审讯玛丝洛娃的过程中,检察官发表了洋洋洒洒的讲话。他从遗传学的角度认为玛丝洛娃多半生来带着犯罪的胚胎,最后由陪审员写定罪意见。聂赫留朵夫怕被人察觉他与玛丝洛娃的关系,不敢为她辩护。(《复活》)
B.玛丝洛娃上诉被驳回,是因为枢密官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认为聂赫留朵夫出于道德要求决定同卡秋莎结婚的想法,实在可恶之至。最终他以撤销原判理由不足驳回上诉。(《复活》)
C.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去探监时,一个看守给他送了一封信,信是一个他曾经帮助过的叫薇拉的女士写给他的,信中请求他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牢房来,或者至少把她调到医院里做护士。(《复活》)
D.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流放西伯利亚,途中与玛丝洛娃相遇。(《复活》)
E.“……我决定要求她做我的妻子。”晚上点名的时候,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很痛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能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弥补他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