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并自选角度,作简要评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并自选角度,作简要评论(不超过60字)。(4分)

材料一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诗人杜甫为好友李白写的名句,但李白终究没能“头白归来”。不过,他青少年时代的读书之处,现距江油城区6公里的小匡山下,一个占地800亩、由油菜花与麦苗种出的巨大李白头像已经初步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大人文奇观。昨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清晰可见。据了解,读书台下这片田地的承包者是太平镇的100多户村民,去年9月与一家文化公司签下协议书后,村民便按照划定区域播种庄稼,由于今年气候的影响,原本已经该呈现的李白头像将推迟一些时间。

材料二  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半年多的史上最大的李白头像近日在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的一块田野里逐渐清晰起来。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翠绿色的麦苗令巨大的李白头像及“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完美显现。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在四川江油度过其少年时代,至今该地年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此项活动策划者称,他还将以“李白一张脸,占地八百亩”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标题:                                                                   (2分)

评论:                                                                   (2分)

 

标题示例:①千年李白,回归大地  ②地有多大,李白的“脸”就有多大? 评论示例:①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形式。当飘逸的诗仙跟我们渐行渐远时,读书台下的巨大头像,总会唤醒些许沉睡的记忆,其创意令人称道。②当朴素的播种与文化创意相遇时,收获的肯定不仅仅是季节的成熟,还带上了文化的馨香,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③李白形象的传承居然要借助田间地头的“摆谱”,显得无聊,完全成了当地借名人进行宣传的噱头,这样的吉尼斯纪录还是少申报为好。(提出一个观点,言之成理就行) 【解析】 试题分析: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文学评论,除了应遵循一般议论文写作的普遍规律外,在选取角度、拟定题目方面,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就常识而言,文学评论大视角的选择有:人物分析、结构分析、表现手法分析等等。中学生的文学评论受评论对象(一首歌词或一篇五六百字的散文、小小说、寓言故事等)和篇幅(五六百字)的限制,一般只能选择某一方面(如表现手法)的某一点(如象征)。正如同一般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议论文首先要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原材料,达到“化”的程度一样,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文学评论首先也要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在搜索小角度的时候,有两条原则:一是紧紧抓住原文最突出的“那一点”;二是紧紧抓住虽非原文最突出然而却是自己理解最深、把握最大的“那一点”。若能将理解最深的“那一点”与把握最大的“那一点”相契合,将是最佳的选择。在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必须打破对文学评论的神秘感。第一,中学生写文学评论,往往并不苛求有什么创见,只要能恰当地举出所给文章中的例子去印证老师以往在分析课文时所讲过的某一写作特点即符合要求;第二,倘若整体把握感到吃力,也可以评论自己理解最深的某一段;不能评论深层次的内容,也可以评论浅层次的内容——如比喻的运用,开头、结尾的艺术等等。现举一例来说明: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则时事评论,请根据其主要内容给“蜗牛行动”下一个定义,不超过25字。(4分)

网络版权保护离不开蜗牛行动

近期,“苹果涉嫌盗版,作家集体维权”事件引发关注。网络盗版“免费的午餐”对许多人来说诱惑难挡,面对强大的数字平台,著作权人的叫板如同“蚍蜉撼大树”,需付出高昂的成本。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力量仍在于著作权人自身。一次容忍等于十次鼓励,对每一次侵权绝不退让,每个人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版权,就能一点一滴改变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或许在万里长征的网络版权保护道路上,这种维权显得犹如蜗牛般细微,但正是持久的汇聚而成的蜗牛行动,才能推动尊重知识产权社会共识的最终形成。

蜗牛行动是指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想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们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2分)

2.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3.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2.                             ?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6.岭树重遮千里目,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颔联与颈联在写景角度及意境氛围两方面有何差异?请简要赏析。(3分)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作答。(3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3分)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选自《贞观政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