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1.主要运用了实写与虚写相互结合的手法。万里梦,点空间,魂飞万里,极言家乡之遥远,此为虚写:五更愁,点明时间,整夜为愁思所缠绕,极言客居他乡之时乡愁之深,此为实写.这样,将诗人对故乡的满腔思念之情表达得生动、形象、感人。 2.自己的朋友都在长安和洛阳,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一同畅游?(1分)诗人以问句作结.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渴望与朋友在京城相聚(1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等复杂的感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及关键词来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万里梦,是从空间角度来写,魂飞万里,表现了家乡之遥远,是虚写;五更愁,是从时间角度,来表现出自己整夜为愁思所缠绕的景象,是实写。 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尾联“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一句的关键词进行体会。“满”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都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何日”表明了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同游”把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聚的情感表达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īyǔ,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在山东时听说皇上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由此很多被牵涉的内廷官员、亲王贵族都被罢免。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 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针对是否派专家组前往陕西镇坪县调研一事,国家林业局予以否认。

B.为了这次“创卫”大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管人员和卫生检疫人员没日没夜地战斗在“创卫”第一线,老百姓打心眼里由衷地感谢他们。

C.只有弄清几十年来在前进道路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我们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C.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D.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