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了个不亦乐乎,它忙忙碌碌地想找点食物,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

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他的麦粒。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借我一双慧眼 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题记 是与非,往往要到那一刻才得以体现。因为看不破,一时的冲动战胜理智,失意考生在高考前毅然地断送了自己,掐灭了生命的火光。因为看得破,真相即使再虚假表象遮蔽下依旧昭然若揭,缺憾的史铁生终在性灵的世界重新站起。 “重生”或是凋谢,事情的真相就在那里,不是由于不会抉择,重要的是如何看待。 看远看近,眼光可远可近,现实总是现实的,偶尔遮住了双眼,影响了对未来的判断。眼光局限于眼前,则往往失去更多美好的未来。范进中举,一个从年轻考到年老,从点点髭须考到冉冉白胡,“苦心孤诣”几十年,一朝中举便“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交口便仰面而倒”,落得个欢喜成疯,传成了千古笑柄。范进的可笑,可笑在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屡次的落第,郁积成疾,一朝成名,欢喜冲昏了头脑,也就疯癫了应对的选择。相反的,同是考了几十年,直至71岁才考中岁贡生的蒲松林就比范进要高明得多,即使有重重名落孙山的打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次次敲响的不断鞭策自己前行的警钟。不拘于眼前,看得才更加辽阔,于是他以写人写妖,刺贪刺虐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聊斋志异》,将评判留给后人。在困难面前不会分析地对待,只会被困难所引发的恐惧无情地摧毁。看得远,才能不过分计较眼前的得与失,才不会被困难打倒,勇敢地往前走。看重看轻 生命可轻可重,生命很奇妙。文天祥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很重,珍视它的人说。他们虔诚的对待生命,纵然身体上不完整,但他们依旧坚定,因为信念在,希望就在。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惨被下狱而且遭受腐刑,但他看中生命的价值胜过肉体的伤痛,于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命微不足道,轻视它的人说。面对生命,他们漠然了,他们执着的相信自己是生命的主宰,自己心灵上所遭受的打击将由肉体来承担,于是,自虐倾向便如同无形的魔爪肆意游荡,轻则自残,重则**。抛弃生命,确实可以获得短暂的解脱,但是抛弃了生命,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人生最重要的戏码——人生的精彩,只看重情绪,而看轻理智;只看重解脱,而看清理想。生命便只如片片鸿毛,化作丝丝悲哀。 看大看小,万物可大可小。居里夫人的奖牌成了孩子们的玩具,而“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成了唐俊等人装点门面的前文凭。眼前之物,居里夫人将名利荣誉看的很小,小到不足挂齿给孩子们玩耍,因为他将事业看得很大,大到忘却名利,一心一意地投入。唐骏把名誉头衔看得太大,身为一个成功的人士,却还要为了这虚名,捏造那莫须有的学位,最终为人所取笑。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真正有学力的人,但他的学历却如此不起眼。他学贯中西,精通多门语言,但它可以为学术潜心研究,而不愿为某个学位花费心思。他的学生不解,其中之一便小心翼翼地询问,陈寅恪说,若是我去谋的一个学位,必定要花费几年时间去做课题,与其这样,倒不如把时间花在我认为有意义的事业上。 也许这就是他对学术的情有独钟,因为深深的喜欢,金钱名利有何等重要,在事业面前,浮华是何等的渺小。高考对于我们每个来讲都十分重要,但重要的高考并不意味着一切,也不等同于一切。谁说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人以后都事业有成?谁又能讲高考失利的人注定一辈子碌碌无闻?毛泽东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高考并不可怕,怕的是看不清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怕的是把它看得太大,大到压得自己喘不过气,压得自己乱了分寸......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高考可以算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但人生路途上的转折点还有很多,有事业,还有家庭,人生途上的挫折也有很多很多,它们需要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倘若不能理智分辨与看待,区区世俗之心,怎禁得起重重考验? 擦亮眼睛,借自己一双慧眼,去看那细雨后的岸芷汀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所以关键是要找准材料中珍珠与麦粒的比喻义,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珍珠是个宝物,光彩夺目,用来装饰和打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虚的,是一种附着物,可以指生活中的荣誉、地位;而麦粒是实实在在对人生有益的具体的东西。据此我们可以从公鸡的行为中悟到这样的道理:要抛弃虚荣,拒绝诱惑,不要在追寻的过程中因沿途的景色而迷失方向,舍本求末。这是一个立意的角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公鸡想找的是食物,却先找到珍珠,但它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最终明智地舍弃了珍珠,据此我们可以把立意定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执着于既定目标”,“坚守目标,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智慧的眼光”,也可进一步确定“要勇于取舍”,“借我一双慧眼”。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一个相似的句子。(2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奇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黯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是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的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2.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树”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4分)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4分)

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2.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īyǔ,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

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在山东时听说皇上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由此很多被牵涉的内廷官员、亲王贵族都被罢免。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4分)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