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成为一个...

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成为一个承载光荣与梦想的荣誉舞台,尽管近年来口碑和质量泥沙俱下,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B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C.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生活在雾霾环境中,即使敛声屏气,也免不了吸入有害物质,使身体受到伤害。

D.房价问题涉及当地政府、开发商、投资公司、建材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平抑房价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操作殊非易事。

 

D 【解析】 试题分析:A“泥沙俱下”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此题对象错配;B “吉光片羽” 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选项对象错配;C “敛声屏气”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选项望文生义;D“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运用正确。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款    钥    胼    掌而谈    犊情深

B造    不    热    整纪律    咤风云

C弱    鼓    蓓    身陷绁    危如

D亮    能    上    前毖后    游目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炉    火

张  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大家从遥远之地汇集一起,有的甚至跋涉了一百多里。他们在阅读别人的或是自己的东西;或倾听,或热烈辩论。常有人泪花闪闪。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他们大多是一些流浪者,一些年纪轻轻的流浪汉。他们在山地和平原奔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使人又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人有精力充盈、火力四射的青年时代。在那个时期,他们往往有着美好而壮丽的举动。记得十几年前那个春天的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炉火燃起,停电之后又点上蜡烛。再后来,那狭窄的室内空间已经有碍于激烈冲撞的思想了。他们先后走出,走到郊外山上。在山上那层层开凿的台阶上,他们坐成一排;有时站立,挥动手臂展开辩论。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有删改)

1.文章描述了哪几幅场景,请简要概述。(6分)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1)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2)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大身影,已经不会倒塌。

3.本文以“炉火”为题,并多处写到它,请分析“炉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试做简要探析。(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择6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潮平两岸阀,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3)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

4               ,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蹑足行伍之间,                 。(贾谊《过秦论》)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旁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新春感事

(明)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    鸽

(清)管同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者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其喙啄狸,狸嗥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管子曰:吾观狸鸽之事有深感焉。当夫狸之始至也,盖欲攫鸽雌雄而并食之矣。然而力疲于雌,又度雄者知必死而致力,则权嗥而去,以避其锋,兵法所谓穷寇勿追,强而避之之说也。

及其再至,非不欲先食雄,然而知雄必备而雌无备,故先易而后其难,且示雄以若独食雌者,而使之不忌,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

至是而雄固已怠矣,乘其怠而突取之,则计无不得,兵法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

!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吾思鸽之与狸诚为非敌,然雄啄狸,狸始未尝不畏。使彼雌雄者并力相扶,以与狸为难,狸虽强,何至并为所食哉!恃一己之强,而不知援其侪类,侪类亡而己抑吾又思之:夫鸽虽小鸟,然健而善飞,当其悬哨薄云,虽鸷若鹰  莫能害,而何惧一狸乎?以见获于人而遂不能飞,以不能飞而遂为狸所食。然则世之见获于人者,其亦可为深虑也已!

                                                         【注】①悬哨,高飞呼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喙啄狸      奋:张开

B雄者知必死    度:估计

C.雄已怠矣      固:必定

D.当其悬哨云    薄:与“厚”相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缚翅而畜之野      则或咎欲出者

B.有深感            犹且从师而问

C.知雄必备雌无备    吾尝终日思矣

D.以见获人          以其无礼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侯家先后得到三只鸽子,其中两只是雌鸽,一只是雄鸽,被狸分三次吃掉;在狸第一次进攻时,雄鸽曾奋力抗争过。

B.狸为了吃掉鸽子采取了种种手段,这些手段依次符合“诱敌骄敌”“穷寇勿追、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

C.悲剧之所以产生,一是鸽持一己之强而不与同辈并力相扶,以致被狸各个击破;二是见获于人,被捆住了翅膀,因而被狸所乘。

D.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以叙为辅,以议为主,议论部分始终紧扣故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揭示了“狸鸽相斗”背后蕴藏的意义。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4分)

2)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3分)

3)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