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  沙培宁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的世界中。

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03期,有删节)

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

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

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1.①柳袁照的身上有追求本真、唯美、超热的诗性情怀,(2分)②诗性被他有意识地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所以作者将他称为“诗性的校长”( 2分。) 2.①这段话显示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拉近相互的距离;②问题设计深入巧妙,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肯定的语气,探询“空白期”未泯的“诗心”“诗情”,诱导对方敞开心扉,解开“诗性的爆发”的谜团。 3.第一问:①诗性教育是“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2分)②诗性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倡导诗性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诗性教育是以和谐为宗旨的教育,当前的教育已经窄化为知识教育,倡导诗性教育,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人”。(2分)第二问: ③摒弃功利主义思想,不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摧残”。或: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避免教师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文章第六段内容,从柳袁照自身对诗歌的追求及他的办学和教育理念推广诗性的精神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试题分析:可根据语句的内容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由“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可知,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经历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交流创造愉悦的氛围;“空白期”“诗心”“诗情”未泯,体现出作者在提问设计方面的巧妙,有利于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章第四段,柳袁照对诗性教育的特点,诗性教育的重要性的阐述进行概括,如“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可提取出诗性教育的特征“本真、唯美、超然”;以此类推。第二问,可根据第四段“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可抓住“教育的功利主义”“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两方面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更担心了。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葱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的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他会说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2.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5分)

3.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被称为圣人还是孔老二?在中国文化中,对孔子的态度一直是历史运动的一个风向标。始于1960年代的文革时期,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象征抵达了这个象征的最低点。这个昔日中国人立庙供奉、几乎等同于耶稣的圣人,成了一个丧家犬和流氓。

此种情况在其他文明中相当罕见。孔子其实意味着中国文明的底线,如果孔子都可以随便糟蹋,那么还有谁不可以糟蹋的?

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自五四以来就没有断过,文革终于修成正果,孔子确实是被打倒了。他提倡的仁义忠孝之类,在文革时代都成为粪土,在今天人们也是半信半疑。

孔子出生于乱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孔子试图为中国建立一个理性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就是克己复礼。孔子要建立的底线是文明,就是以诗意、审美、道德的眼光处理人类生活的矛盾。孔子提倡诗教、文教,文教与其他民族不同,孔子用诗书礼乐来为文明设置底线,当然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这个文明,就是尊重各种各样的活法,在各种活法之间建立一种文质彬彬的关系,和其光,同其尘。因此颜回这样的穷人可以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千乘之骑的贵族也受到尊重。人皆可为圣,圣是一种修养,不是等级待遇座次。道法自然,造物主没有将人造成一个平台,不是电脑那样台台配置一样的软件,人是全字塔结构的,尊卑有序,就是说天才与愚昧的差别是自然的结果。但是,善是一个平台,人人都可以止于至善,人人都可以文明,无论贫富贵贱。

孔子的底线其实是一种普遍价值。人类从非理性的黑暗走向理性世界,无非就是建立一种普遍价值。各民族走向理性之路的路数不同,或视人为原罪,非强力改造灌输理性不能祛魅。儒学是信任人,相信人,承认人,人之初,性本善。各文明都要建立理性的普遍价值,而这个价值无论如何表述,它都要止于至善。如果一种文明居然主张儿子可以杀害父亲,朋友可以王相出卖、告密,那么这种文明就不是文明,只是地方性的怪力乱神。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中国思想早就意识到人的普遍性,人有心,有恻隐之心。食色性也。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孔子进一步将这种先验的人性理性化了,升华为文明的底线,这就是人与人关系中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忠、孝、止于至善等等。

孔子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但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他也是人类普遍价值的象征之一。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编写的《哲学词典》里就有关于孔子思想的专节,他将孔子作为启蒙运动要宣扬的普遍价值之一来介绍。

最近一百年否定孔子,其初衷或许是否定儒家文化里面的地方性因素,例如那些导致了男尊女卑”“权力世袭之类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儒学的全部,有时候还是过犹不及的结果。但是这一否定孔子的思潮到文革成为对孔子的全面否定,全面否定孔子,势必否定普遍价值。文革成为一场摧毁普遍价值、摧毁常识的革命,其悲剧之惨烈我们已经见识。

一百年过去,孔家店被彻底砸烂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儒学在今日国人心灵深处已经没有多少权威性。人们信奉的是道在屎溺,怎么都行,只要能富起来。近年国内有些提倡儒教的迹象,在我看来都有游戏性质,要么是借儒教玩比你较为神圣的自我圣化游戏,要么继续解构孔子,玩世不恭地将孔子进一步流氓小丑化,以正剧的方式。广义的后现代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道在屎溺。但经常忽略:屎溺,并不是道。

今日中国当然需要孔子,严肃地迫切地需要孔子。需要孔子并非什么复古怀旧,更不是要回到三寸金莲,而是重建普遍价值的必需。如果其他民族的圣殿、金字塔、先贤祠一座座岿然不动,只有这个民族总是处于那种围观自己的圣贤、经典、常识的狂欢中,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轻视。西方文艺复兴越过十字军向后看,在更遥远的希腊获得灵感。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复兴也一样,必须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历史中总结教训,寻求灵感。

【注】语出《庄子·知北游》比喻无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的存在。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让孔子的忠义仁孝五四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粪土。

B克己复礼是孔子为文明设定的底线,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C.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所以要对人强力改造灌输理性。

D.庄子提出的道在屎溺,被视为广义后现代在中国的源头。

E.各民族走向理性的路数不同,因此各文明建立的普遍价值也相去甚远。

2.下列有关儒学的评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它所建立的普世价值就是要止于至善。

B.儒家文化中虽有地方性因素的局限,但更重要的是普遍价值。

C.儒学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

D.庄子有关道在屎溺的观点,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儒学的游戏化。

3.今日中国为什么严肃而迫切的需要孔子?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你对下面这则新闻作简要评析。(4分)

福州一小学行开笔礼。今天,近20位福建小学一年级新生及家长,按传统礼仪在福州文庙大殿内面对至圣先师孔子塑像齐诵《弟子规》。该开笔礼循古礼进行,分正衣冠、行启智礼、朱砂开蒙、行开笔礼、敬谢至圣先师行三拜礼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颜渊问仁。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由人乎哉?(《论语》)

2.夫天地者,        ;光阴者,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性至孝,善候父母颜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扶书者,乃叹曰:是岂士所以致身之意邪?遂趋出,不复就试。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以为养。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

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

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弟处士耳,宜往避。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竞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节选自《稗史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弟子束修以为养  束修:学生入学向教师致送的礼物

B.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  瞿然:吃惊的样子

C.适外兵薄城甚急   :迫近

D.君翼蔽之   :翅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市以进,父没   则必废书

B可食言乎?       而求所著书,皆散失

C.父母唯其疾忧     尤邃于太玄皇极

D廉能称           众君儒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B.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C.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D.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

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

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

D.陈谦与兄长陈训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3分)

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嫁事(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陈谦至孝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