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 弟子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

弟子们有的说是枝叶,有的说是花果,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说是看不见的树根,正如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老禅师笑而不语。

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心灵美才是最真正的美 “外表”的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内心的美才是最重要的。——题记 朋友,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最美的呢?是认为人外表美才是最美的美。还是认为有知识的人才是最美的呢?而我自己却认为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我认为一个人,就算是外表再美,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个人的外表就像是一件空皮囊,没有一点用处;一个人,就算有再多的知识,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个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件装饰品,不但没有一点用,还反而会危害社会。 我自己认为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看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东施的人,她虽然长的很丑,但她却被知县称为赛西施,这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她的心灵十分的美,在一次一个小孩掉到大便池里去,别人都在旁边说着要去救,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下去救那个小孩。也就在这时,这个叫东施的人正好走过看到了,她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下去救人。把那个小孩救起来后,她自己已经浑身都是大便。她为什么会去救那个小孩呢?是因为她具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知县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会称她为赛西施,而且世人都在赞美她。 其实,这种事迹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就像有一会,我和妈妈一起乘公交车去乡下玩。坐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大姐姐。坐在里面的一位穿得很时髦,留着长长的波浪卷发。而另一位却恰然相反,穿着朴素的外衣,只留着长长的平发。车子开过了几个站后,上来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可全部的座位都以满了。就在这时,那位身着朴素的大姐姐马上起身,笑嘻嘻的把坐位让给了那位老人。而另一位穿得很时髦大姐姐却不屑一顾。这时我觉得这位大姐姐在朴素的衣服与普通的平发,以及那颗善良的心的完美组合下,就像一位善良的天使。 在历史上,那些长的漂亮的人又有几个被载入史册呢?无非就是四大美女和一些贵妃,可这些屈指可数,而且其中也有许多是因为心灵美的关系被载入史册。还有单单是因为心灵美的人被载入史册的人呢?却数也数不清!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在这人生的漫长路途上,朋友请保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吧,让它帮助你为世界做也些好事!人的外表美不一定是最美的,人的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人外表的美,不一定代表一切。而相反的,人内心的美,却可以代表一切!——后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话题材料作文,要理解材料中四个要点:①枝叶花果最重要;②根最重要;③最重要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④最重要的东西是隐而不见的。①和②是两个相对的暗含哲理的比喻性材料,③和④是两个相反的高度概括的哲理性材料,同时①③和②④又分别构成观点和论据、结论和理由的关系。综合起来看,故事说的是显与隐、表与里谁更重要的问题,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为表象与本质、结果和原因谁更重要的问题。从材料的倾向性来看,似乎第一个答案是反面陪衬,第二个答案是正确结论。但从“老禅师笑而不语”这个结尾来看,材料本身没有给出结论,只要具体问题选择恰当,言之成理,第一个答案也可以作为立意依据。就提问和回答的关系来看,甚至还为第三个答案的出现预留了空间:一棵树什么最重要?既不是枝叶花果,也不是根,而是其他东西。故可参考以下立意: 1.从“有的”弟子们的角度,可以用“枝叶花果”类比其他事物,从比较的角度,写“枝叶花果”比“根”更重要,它“显而易见”,对“树”而言是最重要的。 2.从“还有的”弟子们的角度,可以用“根”类比其他事物,写“根”比“枝叶花果”更重要,它“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对“树”而言是最重要的。 3.从老禅师的角度,可以用“枝叶花果”和“根”之外的“树”的其他部分,类比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从比较的角度,写它比“枝叶花果”和“根”更重要,它显而易见或隐而不见,对“树”而言是最重要的。(老禅师可能赞成“有的”弟子们,也可能赞成“还有的”弟子们,还可能另有看法——材料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做题。(6分)

20131021,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被民间讨论多时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结果。

据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介绍,北京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文史类、理工类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英语由150分减成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由现在的300分增至320分。

1.请根据上文内容,续写下面的句子。(2分)

北京市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与现行方案相比,科目未变,但五科中有四科   (不超过8个字)。

2.新闻点评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就上面这则新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写一则点评,不少于60字。(4分)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图表1 各地区大学男生4项身体素质均值得分

满分5 manfen5.com

图表2 各地区大学女生4 项身体素质均值得分

满分5 manfen5.com

结论一:              

结论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诗性的校长

——访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

记者  沙培宁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近几年在媒体中,柳袁照的名字经常是与联系在一起的,称您为诗人校长校长诗人的不少,但我更愿意将诗人换成诗性,因为这里的好像不单是一个文体的概念,而是弥漫在您做人做事中的一种品性、一种情怀、一种底色、一种格调和气质。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自己的?

柳袁照:您说得对。我不是想做一个诗人,诗人的头衔对我并不重要,我写诗是想让自己多一点诗人的气息,让我们的师生尽可能诗意地栖息。没有来苏州十中做校长前,我几乎没有认真写过诗,不过现在写诗已成为我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诗意地表达。

记者:我也发现,您大规模发表诗作也就是最近四五年的事。如果说高中以后是您诗性的成长,那么近几年就是您诗性的爆发。这中间近20年的空白期,看似断裂,但我相信,您的诗心”“诗情未泯,是这样吗?

柳袁照:可以这样说。近20年,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一个极率真的人,或许,这也可以称为一种诗性?因为追求本具,所以我喜欢灿然的状态,喜欢原生态的美;而且,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会带给我对、对教育的联想。记得那年在挪威,我看到被称为生命之柱的人体雕像——121个人体浮雕沿着石柱向上盘旋。那种力量、那种赤裸裸的欲望、那种让人失魂落魄而又热血沸腾的形象,几乎让我窒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太阳下的一个裸孩子。山川河流宠我,飞禽走兽宠我,花卉草木宠我,我生活在无限真诚、朴实、友善而又充满的世界中。

记者:我认识不少爱诗的校长朋友,但他们大都将品诗、写诗作为个人的一种业余爱好,而您却有意识地将诗性推广到办学,转换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您为什么希望学校与您一样诗意盎然?

柳袁照:诗性是人性的一种境界。我对诗的热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喜好,更是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的产物。我所提出的诗性教育的三个特征——“本真、唯美、超然,是我对教育现状与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我看来,学校应该是最真、最美、最善的地方,校园应该洋溢着诗的气息,因为学校是孩子们裸露灵魂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看到不少善意的摧残”——目的多为善,而手段却实在是一种摧残,更谈不上诗性与诗意。

更可怕的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浮躁病已相当严重,工具理性严重膨胀。如何区分教育的热情与浮躁、高效与功利?企业发展的一些理念和经验能照搬到教育中吗?这些都需要我们追问。

教育是人学,但现在往往被窄化为知识的教学。文学也是人学,在我们的传统中,教育与文学是很相通的,但现在,它们的关系却被割裂了。文学在今天的学校中只是语文学科中的几篇课文,而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弥漫在校园中的一种气息。今天,不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即使语文、历史教师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苏州历史上的几位教育大家。比如叶圣陶,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作家、文学编辑,在他身上,教师作家是融合在一起的,没有他在文学作品中对的深刻反省与表达,也不会有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再如范仲淹,也既是教育家(办过苏州中学),又是诗人、散文家。

今天,在不少学校,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写诗、作文,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如此,怎么能有教育、学校和教师的人文情怀与诗意?我们现在十分强调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必要的,但我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们会不会只专注于他们技术的发展,而疏忽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不应该把教师局限在课堂里、局限在狭窄的专业中发展,而应该把他们放在其人生的宏大背景中去发展。

记者:是的,当教师被日益功能化后,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发展需求就会被遮蔽,而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他们自身。

柳袁照:在古希腊,诗人创造者同义。科学发明要靠想象,写诗也主要靠想象,在这方面,两者是相通的。但我们今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却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包括诗性的养成。

有些人以为诗性教育就是写诗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教育首先是科学,所以理性是它的根,传承知识是它的本职,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仅囿于此,而疏忽了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成长。而且,诗性不是一味地浪漫,它是以和谐为宗旨的,即在所有的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充满诗意的表达。

(选自《中小学管理》201203期,有删节)

1.本文作者为什么将柳袁照称为诗性的校长?(4分)

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与记者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的划线句。(5分)

3.联系全文看,柳袁照为什么要倡导诗性教育?他认为要对学生进行诗性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又黑又冷,但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在大海的咆哮声中,有五个小孩在挂着白蚊帐的床上熟睡。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更担心了。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渔。他们从早忙到晚,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就是黑面包也不够吃;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点着提灯,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西玛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西玛!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提着灯,走进了屋。冉娜发现西玛已经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西玛已经咽气了,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葱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的均匀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他会说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哎,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门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真是太糟糕了!……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冉娜的脸陡然变得苍白,断断续续地说,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补船帆……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邻居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抱他们吧!

可是,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再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1.文中划线处是一段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2.丈夫主动提出收养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作简要分析。(5分)

3.作者以穷苦人为题,你认为匠心何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孔子被称为圣人还是孔老二?在中国文化中,对孔子的态度一直是历史运动的一个风向标。始于1960年代的文革时期,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象征抵达了这个象征的最低点。这个昔日中国人立庙供奉、几乎等同于耶稣的圣人,成了一个丧家犬和流氓。

此种情况在其他文明中相当罕见。孔子其实意味着中国文明的底线,如果孔子都可以随便糟蹋,那么还有谁不可以糟蹋的?

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自五四以来就没有断过,文革终于修成正果,孔子确实是被打倒了。他提倡的仁义忠孝之类,在文革时代都成为粪土,在今天人们也是半信半疑。

孔子出生于乱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孔子试图为中国建立一个理性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就是克己复礼。孔子要建立的底线是文明,就是以诗意、审美、道德的眼光处理人类生活的矛盾。孔子提倡诗教、文教,文教与其他民族不同,孔子用诗书礼乐来为文明设置底线,当然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这个文明,就是尊重各种各样的活法,在各种活法之间建立一种文质彬彬的关系,和其光,同其尘。因此颜回这样的穷人可以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千乘之骑的贵族也受到尊重。人皆可为圣,圣是一种修养,不是等级待遇座次。道法自然,造物主没有将人造成一个平台,不是电脑那样台台配置一样的软件,人是全字塔结构的,尊卑有序,就是说天才与愚昧的差别是自然的结果。但是,善是一个平台,人人都可以止于至善,人人都可以文明,无论贫富贵贱。

孔子的底线其实是一种普遍价值。人类从非理性的黑暗走向理性世界,无非就是建立一种普遍价值。各民族走向理性之路的路数不同,或视人为原罪,非强力改造灌输理性不能祛魅。儒学是信任人,相信人,承认人,人之初,性本善。各文明都要建立理性的普遍价值,而这个价值无论如何表述,它都要止于至善。如果一种文明居然主张儿子可以杀害父亲,朋友可以王相出卖、告密,那么这种文明就不是文明,只是地方性的怪力乱神。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中国思想早就意识到人的普遍性,人有心,有恻隐之心。食色性也。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孔子进一步将这种先验的人性理性化了,升华为文明的底线,这就是人与人关系中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忠、孝、止于至善等等。

孔子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但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他也是人类普遍价值的象征之一。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编写的《哲学词典》里就有关于孔子思想的专节,他将孔子作为启蒙运动要宣扬的普遍价值之一来介绍。

最近一百年否定孔子,其初衷或许是否定儒家文化里面的地方性因素,例如那些导致了男尊女卑”“权力世袭之类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儒学的全部,有时候还是过犹不及的结果。但是这一否定孔子的思潮到文革成为对孔子的全面否定,全面否定孔子,势必否定普遍价值。文革成为一场摧毁普遍价值、摧毁常识的革命,其悲剧之惨烈我们已经见识。

一百年过去,孔家店被彻底砸烂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儒学在今日国人心灵深处已经没有多少权威性。人们信奉的是道在屎溺,怎么都行,只要能富起来。近年国内有些提倡儒教的迹象,在我看来都有游戏性质,要么是借儒教玩比你较为神圣的自我圣化游戏,要么继续解构孔子,玩世不恭地将孔子进一步流氓小丑化,以正剧的方式。广义的后现代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道在屎溺。但经常忽略:屎溺,并不是道。

今日中国当然需要孔子,严肃地迫切地需要孔子。需要孔子并非什么复古怀旧,更不是要回到三寸金莲,而是重建普遍价值的必需。如果其他民族的圣殿、金字塔、先贤祠一座座岿然不动,只有这个民族总是处于那种围观自己的圣贤、经典、常识的狂欢中,充满了历史虚无主义,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被轻视。西方文艺复兴越过十字军向后看,在更遥远的希腊获得灵感。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复兴也一样,必须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历史中总结教训,寻求灵感。

【注】语出《庄子·知北游》比喻无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的存在。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让孔子的忠义仁孝五四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粪土。

B克己复礼是孔子为文明设定的底线,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C.孔子的文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所以要对人强力改造灌输理性。

D.庄子提出的道在屎溺,被视为广义后现代在中国的源头。

E.各民族走向理性的路数不同,因此各文明建立的普遍价值也相去甚远。

2.下列有关儒学的评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它所建立的普世价值就是要止于至善。

B.儒家文化中虽有地方性因素的局限,但更重要的是普遍价值。

C.儒学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先验的普遍性使人区别于野兽。

D.庄子有关道在屎溺的观点,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儒学的游戏化。

3.今日中国为什么严肃而迫切的需要孔子?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你对下面这则新闻作简要评析。(4分)

福州一小学行开笔礼。今天,近20位福建小学一年级新生及家长,按传统礼仪在福州文庙大殿内面对至圣先师孔子塑像齐诵《弟子规》。该开笔礼循古礼进行,分正衣冠、行启智礼、朱砂开蒙、行开笔礼、敬谢至圣先师行三拜礼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