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言道:“事不经过不知难。”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言道:“事不经过不知难。”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经过同心协力的奋斗,才知道合作会事半功倍;经过挫折失败,才理解自信不可或缺……人生就是在时常总结中日益成熟的。对此,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经历或见解?

请以“        才明白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或短语,然后作文;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那一瞬间,我才明白您的良苦用心 “真是的!璇怎么这样?我再也不跟她玩了!”一进门,我就嚷嚷开了。 妈妈关心地走过来,放好那个被我大力甩向沙发的书包,开口问道:“宝贝,怎么了?在学校和谁闹别扭了?说来听听?” 我气呼呼地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叽叽喳喳地把我和璇的“重大事件”一股脑说了出来,末了还加上一句:“讨厌,不就是5角钱嘛,骂我干什么?小气鬼!发泄狂!谁跟她玩谁肯定要受气,哼,不理她了!” 妈妈见我面红耳赤,气得不行,知道短时间内我还平静不下来,便拍了拍我的肩膀,离开了。 第二天上学,我和璇不光是形同陌路了,甚至发展到一见面就抬高下巴朝对方冷哼一声,使劲一扭头,谁也不搭理谁的阶段了,萌萌被我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不会和稀泥,越和我俩越生气,干脆就不照面了。 回到家里,昨天的气消了小半,我忙进忙出地帮爸爸准备晚饭,妈妈回来了,在外面狠狠地按响了门铃。我忙打开门,只见妈妈怒不可遏地冲进门,“嘭”的一声把门关上,然后,猛地坐在了沙发上,气冲冲地喊道:“苏!她怎么可以这样,我,我再也不跟她做朋友了!” 苏是妈妈的同事,和妈妈非常要好。我问妈妈,“苏阿姨和你这是怎么了?”妈妈的面庞红彤彤的,几乎是喊着说,“哼,你看,你昨天刚说完那件事,今天就让我给碰上了。切,苏那个家伙,100元而已,她就对我大发雷霆,小气鬼,发泄狂!谁跟她在一起谁肯定要受气,哼,不理她了!” 我忽然觉得妈妈很好笑,只因为100元钱,便跟挚友闹得这么不合,值得么?看着瘫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我似乎也看到了昨天自己的粗鲁,不禁羞红了脸。 是啊,我跟妈妈一样好笑,因为一点小事就将六年珍贵的友谊狠狠地践踏,真是一点也不值得。 这时,妈妈看着陷入深思的我,一缕笑意爬上嘴角,她轻抚我的头发,问:“宝贝,如何?明白了么?” 噢,原来妈妈是想让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事件,以便让我更冷静、有条理地处理这件事情,所以才演的这出戏啊! 谢谢您,妈妈。在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 【解析】 试题分析:“才”字要求前后两条横线上补充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必要条件关系,如“失去后才明白应当珍惜”、“出错后才明白提醒的必要”,满足前者才有后者,不能是毫无关联或联系不紧密的两个内容。“明白”一词强调后面横线上只能补上一个语意相对完整的短语,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简短的陈述句,可以是某个哲理、某句名言警句,如“成功后才明白‘谦受益,满招损’”;可以是某种事物的重要性,如“赢球后才明白团队作战的必要”;也可以是某种原来一直忽视的情感、现象或事实,如“摔倒才明白母爱相随”。总之,补充完整这个标题,基本就确定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若写成议论文,需要以充足的论据和灵活的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论述标题所确立的中心论点;若写成记叙文,应当将文题所蕴含的主旨寄寓在典型的细节和具体的事件中,水到渠成地点明;若写成散文,则可以选取相关的片段,从不同方面反复抒写与文题相关的感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汉代的《礼记》里的《中庸》和《大学》不能不读。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推荐中国文化经典的?(6分)

                                                                       

2.作者认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 纵一苇之所如,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草而坐                               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                                        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