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缜密∕佯嗔 宽宥∕囿于...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宽于成见    尊降贵短叹

B.稼橹    无忌惮    肉补疮言谢绝

C    默不语    敏行圆凿

D笑    仓天赋异    精竭虑食壶浆

 

B 【解析】 试题分析:A zhěn/chēn yòu yū/xū B sè/qiáng yì/sì wān/wǎn C gù zhēn/jiān nè/ruì D qī/shěn lǐn/bǐng dān。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考核的主要是音同形似字、音近形异字,此类文字要归类整理记忆。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常言道:“事不经过不知难。”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经过同心协力的奋斗,才知道合作会事半功倍;经过挫折失败,才理解自信不可或缺……人生就是在时常总结中日益成熟的。对此,你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经历或见解?

请以“        才明白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或短语,然后作文;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①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②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③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汉代的《礼记》里的《中庸》和《大学》不能不读。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

④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⑤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推荐中国文化经典的?(6分)

                                                                       

2.作者认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5. 纵一苇之所如,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