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 苗 千 爱因斯坦(A1bert Ein...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爱因斯坦

苗  千

爱因斯坦(A1bert Einstein1879—1955)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为对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早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和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世界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和书籍多如牛毛,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短文来总结爱因斯坦的天才或他的理论,如果只从科学史的角度去考量这位物理学家,就会发现他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1879314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爱因斯坦,在早期并不像很多传说故事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且有语言障碍的小男孩,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据他自己讲述,他第一次对自然界感到好奇,来自他爸爸送给他的一个小罗盘,那个始终坚定指向一个方向的罗盘指针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

15岁时爱因斯坦追随做生意失败的父母到意大利求学,后又转学瑞士,在学风开放的阿劳中学补习一年后考取了苏黎世理工学院,接受数学和物理学教育。随后,这位天才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却因找不到教职而成了专利局的一名小职员。当学术成就开始被全世界认可后,他开始执教于苏黎世大学,随后离开瑞士,执教于布拉格,后来又回到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德国柏林。

回顾爱因斯坦早年的求学和执教经历,与罗曼罗兰笔下的人物——音乐家约翰克里斯多夫倒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少年时期对德国的沉闷空气感到压抑,之后游历欧洲,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完全无法忍受德国的应试教育,他因此选择在瑞士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在工作轻松的伯尔尼专利局做小职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弃对同时性进行不懈的、深刻的思考,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正是在瑞士放松自由的氛围中,他和几位好友成立了奥林匹亚学院,一起研读哲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以马赫、庞加莱和休谟等人的思想为后盾,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爱因斯坦在得到物理学界的认可之后,回到了德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认识到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另一方面,成熟的爱因斯坦可能对于表面显得僵化、教条的德国式思维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的广义相对论,固然有着天才的迸发,但也有对于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和艰苦卓绝的追求,这正是德国精神的体现。这位终生追求物理学和谐统一的物理学家喜欢莫扎特远胜于贝多芬,他认为贝多芬是在创造音乐,而莫扎特只是从天堂中把音乐拿来。他做出这个评论的时候,不会知道后人评价他开创广义相对论同样经历了像贝多芬一样孤独而悲壮的奋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因斯坦受到德国纳粹政府的胁迫出走美国,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这位一生热爱和平的物理学家作为美国公民度过了他平静的下半生,他的经历,不仅是传奇,俨然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具体指什么?(6分)

2.文章先后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莫扎特、贝多芬两位音乐家,有什么作用?(6分)

3.就本文来看,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1.(1)挑战牛顿经典物理学,对理论物理学有开创性贡献。(2)他从德国出走美国标志着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6分,每点3分) 2.(1)增加了行文生动性和趣味性;(2)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求学和研究经历;(3)加深读者对爱因斯坦孤独悲壮(或“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的感受,了解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深刻理解。(6分,每点2分) 3.他具有超强的领悟力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1分)毕生对科学研究进行艰苦卓绝的追求;(1分)在充满自由开放气息的瑞士接受教育又深得德国文化的滋养;(2分)身处当时的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那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句子含义的题目,注意“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符号意义”,“符号”应该是一些标志性的成就或事件,下文主要体现在“最终发展成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对牛顿经典物理学发起挑战”“他的再次出走成为德国作为世界物理学研究中心开始凋零和美国科学界崛起的标志”。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分析的题目,首先应答出应用这些人物是文章具有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然后明确写这些人物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分析出突出“爱因斯坦”的那些性格即可,写“克里斯多夫”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爱因斯坦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写“莫扎特”和“贝多芬”是为了加深读者对爱因斯坦孤独悲壮(或“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的感受,了解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深刻理解。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综合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文章的段首和段尾句,尽量用文中的语言分条作答。关键句:“超强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的好奇心”“留在了充满着让他喜爱的自由气息的瑞士”“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最终在他们的作品中仍旧体现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德国在彼时仍然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柏林聚集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物理学家”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修 鞋 的

筱  敏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

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惟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粘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惟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

他惟一理解的是这棵他叫不出名字的路树,他想对于这棵路树,他也已经是个面熟的人。他听见人说这种树命贱,贴着墙缝也能长,树身上挂下来的每一条气根都是一条命,触到地面就能长成新树,甚至可以独木成林。于是他时常欣悦地数头顶的气根。那些气根真是多啊!而且每天都有嫩生生的端尖冒出来,垂挂着向地面奔去。但修鞋的还是担心,毕竟这些气根不知道,它们要去往的土地,已经是水泥封严了的,水泥很光滑,一丝缝隙也没有,他不知道那样的地面怎么样挤得下一条命。他这么担心着,那些气根已经悠悠然垂到他的眉棱处了。

有一天,穿制服的人出现了,修鞋的卷起摊子拔腿飞逃。现在他知道他不必逃得太远,钻进一条岔道很多的小巷子大体就躲过去了,他还能找到一处断墙,掩着自己向外张望。他看见穿制服的人今天颜色不大一样,更不一样的是他们手里抄的是特大的剪子,扬手间金属声刮着空气刺骨地响,他们熟练地一路剪过来,把路树垂挂的气根和低斜的枝杈全都剪干净了,路面瞬时宽敞明朗,像灯箱广告里的画。修鞋的明白,无论有多少条命,也无论命有多贱,那些气根是再也扎不到地里去的了。

(节选自《捕蝶者角落三章》)

1.第一段中喘息喷吐两个词隐含怎样的意味?(4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3.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5分)

4.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诗经氓》)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庄子逍遥游》)

3.        ,潦倒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4.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5.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

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因乞以便宜从事。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以太子少保致仕。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声称:名声

B.君子不幸诖误                       诖误:贻误

C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       故事:先例

D.以太子少保致仕                     致仕:加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抃为政善因俗施设的一组是(3分)

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刑首恶而释余人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抃得到翰林学士曾公亮的举荐担任殿中侍御史,他为官刚直,不惧权贵,但主张对君子应当保全爱惜。

B.赵抃任职益州时,以身作则,体恤下属的困难,调动他们治理的积极性,使当地官场的风气为之一变。

C.从成都被召回时,神宗皇帝特意留赵抃在谏院任职,不久又因戍卒事再派他赴成都,可见皇帝对他的倚重。

D.赵抃为人宽厚清谨,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喜怒;吴越发生饥荒和疫病时,他举措得力,使不少百姓得以活命。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2)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

3)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句式协调。(5分)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     (1)     ,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     (2)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晨曦的灿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