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的一组是 A.白皙 大拇指 察言观色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B...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的一组是

A.白皙    大拇指    察言观色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B.喋血    一炷香    轻歌曼舞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C.端详    一摊血    不落言荃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气概    辨证法    春寒料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B符-副 C 荃-筌 D辨-辩。故正确选项是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躯kè)    门shuǎn)   发财(hèng)   便宜行事(biàn

B.结shù)   棹(zhào)夫    台词(qián)   踽独行(jú)

C闻(fěi)   猿náo)     出去(huō)    纵横阖(bǎi

D结(wǎn)   倒jiào)    汗涔(cén)    不边际(zhuó)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124

1.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5分)

3.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人物几乎无所不在。请列举出《药》、《明天》中的帮闲人物。(5分)

2.《三国演义》中,袁术部将纪灵领兵攻打刘备,当他得知吕布领兵来救刘备后,连忙派人致书吕布,责其无信。布笑曰:“我有一计,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5分)

纪灵为什么责备吕布“无信”?吕布具体用什么计策“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装裹用。

B.《子夜》中,陷入困境的吴荪甫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为此,他收买了赵伯韬的情人刘玉英,又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

C.“现在我明白!……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愤激的台词中,宣泄的是常四爷对旧社会强烈的不满之情。

D.在等待了七年之后,欧也妮收到了查理的信,在信中,查理告诉欧也妮,他发了财,要与奥勃里翁小姐结婚,并让欧也妮寄还梳妆匣。

E.《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 部 《 左 传 》 便 十 六 都 用 此 法 若 不 解 其 意 而 目 亦 注 此 处 手 亦 写 此 处 便 一 览 已 尽 《 西 厢 记 》 最 是 解 此 意。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西厢记》纯是此一方法。

                          (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有删节)

2.《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作家          依据唐代诗人        的《会真记》改编而成的一部杂剧。(2分)

3.从上述材料看,《西厢记》在创作上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