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2014年巴西世界杯抽签仪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2014年巴西世界杯抽签仪式126在绍伊皮海滨举行,抽签仪式从为去世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默哀的方式拉开帷幕。

B.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精神,中组部改进了考核领导的方式。

C.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表示,中国将坚持客观公正、高效务实、透明开放,推动安理会积极履行其职责。

D.他在《家庭医生报》上发表的关于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和观点,批评的人很多。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分析可知:A项 “从…的方式”搭配不当或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应为“南非前总统”;C项成分残缺,应为“中国将坚持客观公正、高效务实、透明开放的原则”;D项“批评的人”表意不明。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范仲淹笔下,洞庭湖风光无限,有时波平浪静,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则风生水起,浊浪排空,让人顿生萧然之悲。

B.有的村干部喜欢做承诺,结果却往往无法兑现,而老李却一言九鼎,信守几年前许下的诺言,成功地修建了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

C.有人批评余华的《第七天》是缺乏艺术加工的新闻串烧,说他江郎才尽,但也有人认为其立足现实的创作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D.为了迅速打掉这个罪恶的贩毒团伙,公安干警下定决心,铤而走险,深入罪犯在山区的老巢,,一举将他们全部抓获,获得上级嘉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

在我看来,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

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一起创办了南开中学。在后来成为名校的现代新式学校中,南开中学创办最早。在由封建传统教育进入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时期,南开中学的诞生及其以后一系列的办学实践,确实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南开的办学理念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20世纪30年代,在《南开双周》、《南开高中》、《南开校友》、《南开童子军》的创刊号上,张伯苓校长的题词是以服务为目的

张伯苓在南开施行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和我们的许多学校相比,仍然是十分领先的。其中较著名的就是施行四十字镜箴。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立了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严范孙书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种做法在当时,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连来校访问的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都赞叹不绝,回国后四处宣传,镜箴及相关照片还上了美国的报刊。

亲历过国帜三易的张伯苓,一直将爱国热情同教育救国的理念融为一体。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和亮点。在每周三固定的修身课及不定期的各种集会上,都要对会场进行一番精心布置,讲台上必定高悬国旗,两旁大书爱国二字。1916年,张伯苓想起他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美国学校的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向国旗行礼的场面,便决心也在南开仿效实行。于是学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吹响旗号,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或闲谈的学生,只要一听吹号声,都会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张伯苓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中国人向来私念重,缺乏公德意识,而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国民弱性,培养密切合作、集体为重的观念意识。他还认为,体育比赛能培养同学们公平竞争、以技取胜的观念,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态来对待失败的态度。南开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学校千余名学生,共有15个蓝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张伯苓大力提倡普及体育, 他一直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德、智、体、群四者并进,明确宣称: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张伯苓作为南开学校的校长,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几十年中,先生四处奔走,努力募捐,靠化缘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但是,他从没有在自已身上乱花一分钱。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楷模。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不要抽烟,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已还抽烟呢?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沉思了一下,他便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他就把随身带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戒除了烟瘾。在他人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

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张伯苓因其名望功业得到社会和高度认可和尊重。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一所中学,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拥有如此一流的时代骄子,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史上,很难有第二所中学可以匹敌。

一所私立学校,一位平民出身的校长,靠什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奇迹?还是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明吧: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称张伯苓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并培养出了以周恩来、温家宝为杰出代表的一流学子。

B.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所立的四十字镜箴令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赞叹不绝,正因为他四处宣扬,镜箴及相关照片才上了美国的报刊。

C.南开中学每天都会在黄昏吹响旗号,学生们只要听到号声,就都会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

D.张伯苓处处以身作则。他酷爱听戏,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戏院听戏。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精心选材,记述了张伯苓的办学实践和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再现了一个现代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张伯苓看来,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需要终身努力。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1.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3.萧鼓追随春社近,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