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戎在职(任侍中时)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②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和峤:西晋大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趣:争着去
B.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必:一定
C.以母忧去职 去:离开
D.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杖:拐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B.或问其故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帝遣医疗之 D.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戎幼年时与众不同,同伴争着摘李子,只有他不去。他认为树在路边而果实却多必是苦李。
B.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皇帝深知他是哀伤过度,为此担忧,派医生为他治疗。
D. 刘毅认为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2分)
(2)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 何为其然也(这样)
B.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方其破荆州(当) 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B.而今安在哉 耳得之而为声
C.知不可乎骤得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3.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 D.而又何羡乎
4.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5.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分)
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念》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说明“我”在地坛心灵求索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对“我”的爱早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地坛上空,弥漫在“我的”的周围了。
B.“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出肺炎侵袭之凶残,在调侃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奈的某种认同。
C.“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这样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这名伤兵思想观念的转变,已经由上战场的心甘情愿,转为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并为自己竟为纳粹而受伤感到悲哀。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里使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四个方面,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奢,以此极写秦始皇骄奢淫逸。
下列对课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与地坛》(节选)的两部分,从主题思想上看,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让作者在“怎样活”这个问题上有了深切的感悟。
B.《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苏艾是琼珊的朋友,是与琼珊有着更为相似的现实困境的人,是一个乐观而又勇于面对苦难的人,情节安排上,如果由她来画最后那片叶子,则更合情合理。
C.《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通过一个伤兵的所见所感,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D.《六国论》中,作者除了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继“永州八记”之后的又一佳作。
B.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C.欧·亨利,美国作家,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与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