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题2分)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题目:有一种 是顺其自然
“自然”所指太丰富了!而对于“顺其自然”,或者赞成,或者反对,或者……你应该有自己最想要说的话。请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请仿照例句,在“别里科夫”和“翠翠”这两个课本小说人物中任选一个,根据你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表达得体;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80字以内。(4分)
示例:林冲,我想对你说:虽然你为人善良,但你还是保不住幸福的生活;虽然你安分守己,但奸人还是会找上门来;虽然你一再忍让,但仇敌还是会步步紧逼。凭着你的侠义心肠,盖世武功,如果早一点向恶势力宣战,你会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月7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在家中辞世,享年107岁。作为在内地知名度最高的港人之一,邵逸夫的名字是与“逸夫楼”联系在一起的。他辞世的消息传出后,有网民在电子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密密麻麻几乎遍布中国。某门户网站微博上发起名为“随手拍校内‘逸夫楼’”的活动,各地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学校的“逸夫楼”照片,为老先生送行。许多网友在微博上点烛悼念,感叹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座‘逸夫楼’”。
百度的“邵逸夫吧”也发起一项活动:“各地有‘逸夫楼’的请留名,一起纪念邵老!”回复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第八中学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逸夫小学,从桂林理工大学到淮阴师范,几乎每隔三五秒钟就一条。
请为邵先生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敬意,要求不超过2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下面的漫画,请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寓意,不超过80字。
画面内容:
评价: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梦里华村
顾兆龙
⑴如果人生还有下辈子,我想去当画家,为的是要画一幅《梦里华村》。不成,就去做个建筑师,克隆一个“华村”。
⑵“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有人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你看,这“华”,就是“国”,而“村”就是“家”,大又小,虚而实,只“花”了两个字,很节约。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一直是南京银行系统的职工宿舍。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⑶这个“村”,本该只住8户人家,因为该“村”主要由8幢三层小楼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地道的花园洋房,也算双拼别墅,每两幢楼连成一体,各自一个独立的单元。只是,那时这“村”里却住着40多户人家,有的人家就一间房。厨房在楼道口,卫生间是共用的,楼道的拐角处堆着煤砖等杂物,连车库也住着人。
⑷尽管如此,“华村”的风采却是掩藏不住的。梦里常回这个“村”,不只是因为情感记忆,更是因为怀念那里老建筑的美韵。
⑸这是一群哥特式的老建筑。小角度、长长的尖屋顶,瓦要掉下来似的,绛红色的立体状的木质线条,沿着屋顶,勾勒出小楼轮廓的曲线之美,老远就看见了。灰色的外墙,被做成凹凸状,具有立体感。院子依地形而成,约呈S状自然延伸开去,楼一般高的冬青树,依院墙顺序排列着,四季举着绿伞。楼内上天花下地板,墙角内含金属里衬,窗子是钢结构的,把手和龙头等金属五金部件,是全铜的……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有情有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
⑹然而,更有遗憾!1958年大炼钢铁时,“华村”那富丽堂皇的铁铸雕花大门,以及每家每户的暖气片,都被送到炼钢炉里去了。更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院子被拆了!
⑺“华村”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老建筑一样,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真材实料,少偷工减料。据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与“华村”一起消失的,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
⑻折腾5年多后,居民们回迁到了原址。28层楼,两部电梯,住着228户人家,没有一个汽车位,没有院子,更没有绿地。20年不到,这里从里到外,都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有人称它是竖起来的“贫民窟”。
⑼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在新建“老房子”。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华村”还活着,她几乎不用修饰。历史与文化,尽可在这里穿越时空,交融流淌。一边行走,一边触摸,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富有诗意的事情!
⑽相信如果“华村”还活着,今天该不会再有人敢去拆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不”。
⑾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做”可能是一种破坏,“不做”却是一种建设。别人长高了,矮就成了特色;别的地方都“新”了,“旧”和“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⑿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所以老做梦,下辈子还想住在“华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4分)( )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或复制“梦里华村”,永远留住“梦里华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对华村深深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⑸段从“华村”老建筑的风格、外在结构、布局、环境、居住者等方面描写了“华村”老建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C.文章第⑺段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这表明“华村”老建筑不是因为破败无用而被拆除,明褒实贬,亦含遗憾。
D.本文写“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同时,插叙“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这一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E.本文以“华村”的变迁为线索,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对“新与旧”和“做与不做”作辩证的思考,颇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2.第⑸~⑻自然段记叙了“华村”的变迁,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结尾说:“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4分)
4.全文都是写现实中的华村,而文章的题目是“梦里华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