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张京江①遗事 [清]葛虚存 京江风度端凝,为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张京江遗事

[]葛虚存

京江风度端凝为清朝第一。故乾隆南幸尝御书此四字以颜其闾父老至今犹传为佳话。殊不知公之生平不独以度胜其器量亦实有大过人者。

幼时攻制艺尝诵公不患不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文至束股(时制艺有八股或六股其篇末二股谓之束股)“不受朝廷不甚爱惜之官,亦不受乡党无足重轻之誉”二语,辄信公人如其文,具此胸襟,安得不光国而迈种耶?

与公入词林时,府中有一力,年已老矣。某年,公归自京师,晨兴诣斋,执卷坐此,力入洒扫,率呼曰:“玉书且起,为徙别室待之。”事已而后,入不少怪也。其徒语力曰:“相公今贵矣,汝犹当束发受书时而名之耶?”力闻之,爽然。翌日,遇公则改貌,而称谓亦如仪,公愕然之曰:谁教汝者?力曰:闻礼应如是觉昨非而今是耳。公太息曰:是何黠物斫汝天真矣。

又公入相时,其府垣外有隙地,邻有兴作者越用之,家人与之争,则不听,将怒而鸣诸县,先以书驰白公,公还笺曰:“千里来书止为墙,让他几尺也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呜呼!此二者,皆琐事也,然富贵人处之,鲜有不怒其侮己者,而公之有容乃如此今尚可得其人哉!

传闻公之辅政也日入值一日上问曰:天下以何物为最肥何物为最瘦乎?有满大臣抢白曰:莫瘦于豺狼莫肥于猪羊。问公曰:张蛮子(清初称南人往往以此)汝谓何如?公曰:臣以为莫肥于春雨瘦于秋霜耳。”上太息曰:“此真宰相语也!吾满臣中能及此哉?”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删改)

【注】 张京江:名玉书江苏镇江人康熙时任宰相。迈种:行德种仁。词林:翰林院的别称。力:仆人。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不独以度胜    固:坚决

B时制艺有八股  曩:以前

C公愕然之曰  诘:追问

D问公曰  顾:回头

2.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张京江器量亦实有大过人者的一组是(3)(  )

亦不受乡党无足重轻之誉 晨兴诣斋执卷坐此 事已而后入不少怪也 千里来书止为墙让他几尺也何妨 ⑤鲜有不怒其侮己者 ⑥此真宰相语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文章开篇写张京江风度端庄凝重得到乾隆的肯定为下文写其器量过人做铺垫。

B张京江志向高远在他小时候写的文章中就有所体现,作者称赞他“人如其文”。

C在回答康熙关于”“的问题时张京江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

D本文叙评结合既着力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也善于通过精当的评价来表现张京江。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

(1)闻礼应如是觉昨非而今是耳。(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公之有容乃如此今尚可得其人哉!(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B 4.(1)听说礼仪就应当像这样,觉得昨天的称呼错了,今天的称呼才对。 (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前一个“是”译为“这样”,1分;后一个“是”译为“正确”,1分)(2)然而张京江的宽容大度竟然到这种程度,现在还能找得到这样的人吗!(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乃”译为“竟然”,1分;“其”译为“这样”,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固:本来。 试题分析: 2.是对张京江勤勉读书的介绍;⑤是某些富贵人的表现;⑥是康熙皇帝对张京江的赞赏。 试题分析: 3.“小时候写的文章”在文章中无依据,原文说的是作者小时候读张京江写的文章。 试题分析: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幽居

任 昱

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比邻分得山田种。宦情薄归兴浓想从前错怨天公。食禄黄齑忘忧绿酒钟。未必全穷。

【注】 舂:舂米。黄齑(jī):干盐菜。

1.请简析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的表现手法。(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居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析。(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 致命:致辞。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甲:盔甲代指军队。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  质:以人员做抵押

B而王且见其然也  诚:确实

C主东地且与死生  典:恩典

D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也  矫:假托

2.下列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3)(  )

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B楚太子回国即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向群臣问计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C慎子综合各方意见找到了最佳方法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又兵不血刃维护了国土的完整。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誓死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齐王无功而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东马塍【注】

[] 朱淑真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东马塍:地名。塍间的土埂子。

1.第二句中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久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勇略冠军可当一面。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取太原。邀击贺宗哲于石州拔白崖、桃花诸山寨。与大将军达会平阳以降将杜旺等十一人见遂从入关中。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马军及千户吴富其罪。封永城侯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二: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卒赠永国公。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改)

【注】 随方:这里指依据情况的变化。游军:流动作战的军队。蒲伏:通匍匐伏地而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陈友谅南昌    寇:侵犯

B遇春与战  却:后退

C与诸将分门而  军:驻扎军队

D其罪  数:屡次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薛显富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  )

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 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

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 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 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 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薛显是萧地人曾任赵均用的元帅镇守泗州后来审时度势率领泗州军民投降明军。

B与张士诚、五太子援军作战在常遇春不能取胜的情形下薛显却能大败敌军这让常遇春自叹不如。

C薛显在帮助太祖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因曾滥杀无辜,在大封功臣时被朝廷追究罪责。

D薛显对明朝忠心耿耿为向朝廷赎罪即使被贬居海南也主动把自己俸禄的一部分资助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勇略冠军可当一面。(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结合第一联和第二联请简要分析作者送路六而内心悲愁的原因。(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憎这运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赏析。(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