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②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考点:本题从分析语言特点的角度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  (节选自《秋日黄昏》)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09·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节选自《岳桦》)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07·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