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和亲 和畅 和衷共济 曲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亲    畅    衷共济  曲高

B.闹    诱    堂大笑    一而散

C.附    胶    其所好  谀奉承

D.防    携   纲挈领    心吊胆

 

C 【解析】试题分析:A.和hè寡,其余读hé;B.诱哄hǒng,一哄hòng而散;其余读 hōng;D.提dī防,其余读tí;C.都读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帖tiē      妥        请        字        服

B.畜xù     产        牧        养        牲

C.创chuàng          伤        首       

D.乘chéng   便        客        兴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zhá)记      星宿xiù)    gǔ)惑人心      苦心孤yì)

Bzhāi)要     pāo)析    清qìn)肺腑     含英jǔ)华

C.洗shuàn)    xiè)渎    颠pèi)流离     yīng)运而生

D.惩chuàng)   手līng)   概不shē)账     tián)不知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 荣格

①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②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③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士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④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⑤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 (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⑥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 (    )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2)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            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

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在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和让人生憾,而美学之为美感之学,是要让任何对象都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让人感到快乐。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能带来快乐却是共同的。丑在被美学变为审美对象时,就成了滑稽。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由滑稽而来的审美快乐,在美学上被称为

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都是正常,不伦是低于正常之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有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知道正常但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偏离。如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成人是不该跌跤的,跌跤者本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这造成了成人实体和小孩行为的不伦不类组合,引出笑声。二是知道何谓正常,何谓偏离,但通过偏离正常,把文化之正常对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释放出来,从而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在这样的偏离中,人一方面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暂时逃离出来,有一种由之而生的轻松感;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而自己能够自嘲,又是自己优越性的体现。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两个方面的偏离内容复杂,都是以喜感之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次是知道自己低于正常,但自己由于无奈的原因,又不能离开这一偏离,于是用一个正常的假象来掩盖偏离,这就成了最正牌的滑稽。如,某人要打一个街霸,街霸说:“你敢打,你敢打,我就敢跑!”明明怕了,却用英雄口气来掩盖内心害怕。阿Q被人打了,却说儿子打老子”,以此自我安慰,这成了最典型的滑稽。

最后是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实际已经偏离了正常尺度。这尤其体现在文化的急剧变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如一个来自西方文化圈以外的人看见啤酒泡从瓶中冒出来,:“我不奇怪它怎么冒出来的,我只奇怪它是怎么被装进去的。普遍具有啤酒常识的西方人带着正常的思路听下去,突然遇到了低于正常逻辑的话,人们于是开怀大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这类的喜感让外来者在笑声中迅速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选自张法《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滑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来源于丑,但前提是这种丑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

B.滑稽给人们带来的审美快乐,区别于其他的审美对象。

C.滑稽可以让不伦不类的组合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D.滑稽之丑经由夸张,可以使特定人群从中获得宽慰感。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从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和让人生憾入手,说明丑在美学上具有独特性,须经由滑稽的层面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

B.段承接上文具体阐释了滑稽这个概念,从内涵上来讲就是要构成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从手法上来讲则需要运用夸张。

C.最后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滑稽既可由正常之人造成,也会由低于正常之人造成;既可有意为之,也会无意形成。

D.文章运用先总后分的方式,前两段说明丑与滑稽在美学上的联系,之后的分写意在表明滑稽之喜充斥于美学的方方面面。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理解某一人、物、事为何显得滑稽,首先需要理解何为正常,何为偏离。

B.最典型的滑稽常常出自那些智力低下之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是如此。

C.自嘲其实是自我优越性的表现,只要善于适当自嘲,就可以保持心理健康。

D.外来者常会受到嘲笑,这是因为需要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40%。到现在,做出一个 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其实早在1968,西利亚·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1.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醒梦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B.“清醒梦让大脑在睡眠时还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甚至可以完成一些计划中的工作。

C.“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D.“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场景,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的奇幻梦境。

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早已经有过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甚至较高指令思想注入大脑。

D.虽然全世界有许多人声称做过清醒梦”,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3.下面对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盗梦空间》的梦境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

B.清醒梦中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与电影描述的场景完全相同,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C.两种梦境中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引导梦中的行为。

D.研究表明,要做清醒梦已是轻而易举的事,人们可以像影片中人那样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利用梦境的功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