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排列顺序是( )(只写序号即可,5分)
云南丽江古城,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城之一。据说那里 , ,
; , , 。
①小桥流水 ②古风犹存 ③山清水秀
④气候宜人 ⑤客栈酒廊 ⑥天高云淡
排序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党的历史表明,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坏,关系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B.在世锦赛体操比赛中,他的双杠动作完成得简直无可挑剔,以至全体裁判员无一例外不对他亮出满分。
C.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用简单朴素的笔触,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
D.针对“绿色猪肉”事件,沃尔玛公司表示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并增强员工培训力度和商场的食品管理流程。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精悍 鲰生 黯然神伤
B.噩梦 廖落 殒身不恤
C.忸怩 喋血 惨无人道
D.浸渍 横亘 绿草如茵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潜(qiǎn)能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ào)锋利
B.莅(wèi)临 四处游说(shuì) 遒劲(jìng)有力
C.刀俎(zǔ) 泪下沾襟(jīn)叱咤(zhà)风云
D.踌躇(chú) 重创(chuàng)敌军妄自菲(fēi)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下列对文章的评价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问题作铺垫。
C.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做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做法。
D.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和常听见的言论,对生命进行探索,使抽象的命题既具体又生动。
E.本文作者告诉人们,面对“生命的问号”,勇于追求,敢于进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才是正确的答案。
2.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请根据四种人对“一颗有毒的树”的态度,分别用四字词语对这四种人进行概括。(6分)
3.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试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4.对“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怎样?文末作者问“你认为人生像什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想法来回答,并做以解释。 (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声,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4)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