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哈尔滨六中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 Oster[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
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 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它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增强其说服力而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愁”的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阕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卖花声 雨花台①
[清]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漳州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江写望①
[宋]林逋②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 ①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孤 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崔涂:一生客游巴、蜀、湘、鄂、秦、陇等地。②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