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讪讪(shàn) 翘(qiá...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讪讪(shàn)   翘(qiáo)首    隽(juàn)永    转弯抹(mò)角

B.伛偻(yǔ)   慰藉(jiè)    倒坍(tā)      直栏横槛(jiàn

C.蹒跚(pán)    薄(bò)荷      粗犷(guǎng)  前倨(jù)后恭

D.粗糙(cāo)    缱绻(juǎn)    契(qì)约      无(jì)济于事

 

C 【解析】试题分析:A.抹mò,B.坍tān,D.绻quǎn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他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他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时,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阿根廷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林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那么,可以说六七十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他只跑了二三十米。而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八十岁以后。在这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龟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惘、混乱与幻灭,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有删改)

1.文章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其实是很有用意的。试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请结合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注】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革:危急。亲身之?: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

久之,始归故里 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请贰之,弗许

吾以尽吾年耳 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致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_________________。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________。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点,___________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

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的表现。

A②③④①⑤ B④③①⑤② C①②④⑤③ D④②①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发轫 一滩泥 明枪暗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B.勖勉 水蒸气 和盘托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涵盖 勘误表 黔驴计穷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貂婵 缉私队 独当一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郦生食其(yī jī)者,陈留高最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肥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了其将皆握,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日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诸侯相率而攻秦。沛公喜,赐郦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从,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广野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巡行。

B.溲溺其中 溲溺:撒尿。

C.夫陈留,天下之冲。 冲:交通要道。

D.于是沛公辍洗,超摄衣。 摄:整理。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

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B.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

不宜倨见长者

C.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D.使人召郦生

请得使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份,有误的一项是(

A.(某)未可以儒生说(之)也

B.(若)弟言之

C.足下……欲以(之)径入强秦

D.(陈留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4.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度是深自藏匿,不屑与交;而对慢而易人多大略的刘邦,却认为此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B.郦食其有才干,很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是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C.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面对傲慢的刘邦,他长揖不拜,并故意提出了足以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但也表现出他有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