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你的理解,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相似。(6分) 一碗油盐饭...

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你的理解,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与例句相似。(6分)

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前天,劳碌的妈妈无论有多累,总忘不了给孩子准备好一碗油盐饭,这温热的油盐饭,是妈妈对孩子无言又细致的深情。

昨天,                                                                                                                                                                  

今天,                                                                                                                                                          

 

答案略。不要求句式与例句严格一致,但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每句句式1分,表述1分,结合诗歌内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句特点为:妈妈的辛苦是为了孩子,油盐饭是妈妈深情的象征。所以,昨天,根据诗歌内容,可以从“没有油盐饭”“失去了母爱”的角度分析作答。今天可以从“一碗油盐饭”、“感恩母爱”的角度作答。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昨日,虽然备受关注的中国速滑名将王濛成功通过复活赛,但仍然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犯规,无缘决赛,这无疑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叹息连连。

B.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对口腔卫生的日益重视,使有着治疗、保健和美容多重功效的洗牙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C.中外心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家长让孩子多进入陌生场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D.记者从陕西省神木县了解到,对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的陕西房姐龚爱爱,神木县公安机关昨日已向神木县人民检察院提请批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莫言作品的开头总是耐人寻味,它们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沉思,使读者欲罢不能

B辩论会上,辩手们广开言路,既表现出严密深刻的思维,又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使辩论会异彩纷呈。

C当香港巨星陈龙出现在赈灾义演现场时,大家挥舞着鲜花涌向前,更有一群女中学生手拿红丝巾在一旁手不停挥

D这支球队是一支钢铁球队,简直可以说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将对方打得落花流水,而自己的球员们则是志得意满,铩羽而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题

叫你一声娘

快过年了,山下的东家大户们都派人上山送了年礼。他们谁也不想大过年的招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许多兄弟拿着分到手的年货下山去了,黑七就想起娘。一想起娘,黑七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他托付二当家看好山寨,决定独自下山去给娘磕个头。  

二当家不放心地对他说:带上几个兄弟吧。

怕什么?他说,不少兄弟已先下山了,我走在路上,身前身后都有兄弟们的眼珠子。

走到黑风口的那棵大杨树,就算出了山界,黑七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里的短枪。走过大杨树黑七又转回来,来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

兄弟,生前你是我的死敌,现在做鬼了也就不分好鬼坏鬼了,送你点钱好好过日子吧。你是吃官饷的,几次三番率你的兵勇攻我的山寨也是各为其主,我不恨你;可你不该抓我娘当人质,我不灭你对不住我娘。唉!黑七长叹一声还是从包袱里掏出一叠纸钱点燃。

黑七走在山谷里的石径上,这是出山唯一的路。

一个老太婆蹲在山溪边喝水,破旧的衣服上挂满了山蒺藜。黑七看了她一眼,从包袱里摸出几个馒头放到她面前,转身离去。

老七,你的头发胡子都比官府画像上的长了呀!老太婆的声音从背后传过来。

黑七一愣,你是谁?说着话手就伸进腰里。

一个穷叫花子。老太婆说,你一个人下山不害怕吗?

我怕什么。黑七看着老太婆说,富人怕我穷人想我。

老话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老太婆又说,老七,我给你剪剪头吧!

黑七心里一动。以前只有娘叫自己老七,一到年娘都要给自己剪剪头。娘的手摸着儿子的头也会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黑七想着眼里就有些潮湿。

黑七摸着乱蓬蓬的头发,眼睛仔细地巡视了一遍空荡荡的山谷,然后对老太婆说:好吧。

老太婆的剪子很锋利,咔嚓咔嚓地在黑七的头上游动着。黑七感觉着剪子贴在头皮上冰凉冰凉的。

以前我娘也是这样给我剪的,您的手和我娘的一样轻。黑七说着又想起娘。

以前我也是这样给儿子剪。老太婆改了话题,你这是下山看老娘?

嗯。黑七看着远远的山谷,心里沉甸甸的。

好啊,过年了,该看看亲人了。老太婆说,你自己在山上吃得饱穿得暖,就忍心把老娘扔在山下?

黑七叹一口说:以前想接娘上山,可娘不愿意和当土匪的儿子一起住。

你娘的身子骨还好吧?老太婆问。

黑七咬着牙,好长时间才说:娘没了。

老太婆一怔,剪子停下来问:没了?

半年前让进山的官兵抓去当人质给害了。黑七说着,就有泪水滑下,落在抖动的嘴唇上。

老太婆长长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黑七的头剪好了,老太婆帮他拍掉肩上的碎头发,然后把剪子仔细地包好放进怀里。黑七解下身上的包袱,放到老太婆面前说:算了,不回去了。本想到娘的坟前烧点纸钱磕个头,细想想娘都让我害死了,还有什么脸面回去呀!

黑七突然转过身来给老太婆跪下来,我给您磕个头吧,就当给我娘磕了。娘啊,儿子对不起您啊!

磕头的声音震得老太婆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

黑七站起身掏出短枪对着天空呯呯两声,大声地喊着:娘啊,儿子给你过年放鞭炮了!沙哑的喊声在山谷中荡来漾去传向山外。

黑七转过身向山上走去,身影渐渐地隐入山林。

老太婆跌跌撞撞地走着,终于走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孩子,过年了,娘来看看你!老太婆的泪水在织满皱纹的脸上流下,落在坟前的枯草中。老太婆突然一愣,坟前竟有一堆纸钱灰。可怜的孩子,还会有谁想着你呀!孩子,娘的剪子天天磨,磨得很锋利,可害你的仇人在眼前咋就下不了手了呢?

老太婆又拿出剪子,仔细地剪掉坟堆上的枯草喃喃地说:孩子,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孩子啊,娘不明白,你率领官兵进山剿土匪为什么要抓他的娘还害了她呀!

高高的山上是我家,穷人想我富人怕;饮风沐雨卧山林,冬去春来青草发。

远处的山林里,一曲沙哑的山歌随着山风打着旋飘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没有对自然环境的集中描写,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示受到了限制,并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B.黑七和老太婆在出山唯一的路巧遇,这既是小说情节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开始,也最为集中体现了情节安排上的巧妙。

C.从直呼老七起,到后来不再说话,老太婆心机步步深入,话锋却藏而不露,语言具有生动、简洁、含蓄和个性的特点。

D.许多细节的交代或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玄机:或触动读者思考,或形成内容照应等,使小说情节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E、小说结尾一支山歌,唱出了黑七的追求、艰辛和自豪。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的同情,强化了主旨。

2.小说中的黑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3.想给儿子报仇的老太婆为什么最终下不了手?请简要概括原因。(6分)

4.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有主线副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具体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全下列名篇中的名句(每空1分)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2.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出师表》)

6.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7.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8.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

9.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