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 山山黄叶飞。

【注释】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高风:指秋风。        晚,指晚秋。

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

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

 

1.“悲”“念” (各1分) 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羁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 2.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乡愁。(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手法3分,分析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一个“悲”字体现了客旅久滞的羁旅之愁;一个“念”字体现了思归未归的思乡之痛。答题时,要抓住“悲”“念”所给人带来的丰富的想象与共鸣感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中,景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起着衬托作用,所以答题时,可先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再由景物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来答出作者情感。如诗歌最后两句渲染了秋季凄凉的气氛,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凄寂心情及思乡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孟尝君舍业厚之                 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                   愿:希望。 

D.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     直:通,价值。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3)(    )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献遗其亲戚                  

取所献狐白裘至              孟尝君客无所择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对末段中互文性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

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

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曾刊出一道难题,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距离是什么?许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最后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

作家毕淑敏说: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

这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作文。要求准确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且勿套作。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两个句子。(4分)

珠光宝气、浓妆艳抹不是潇洒;盲目从众、追逐时髦不是潇洒;信口开河、油腔滑调不是潇洒。

什么是潇洒?

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它会让你不局限于名利

                                                   

                                                   

朋友,学会潇洒吧!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图,回答下面问题。(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以文化生活那只桶的口吻拟写一句话,不许超过10个字。(2分)

2.阐述漫画的寓意。(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