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每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说,想。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他抹着眼泪点点头。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教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地朗诵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寥寥几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山村荒凉的自然环境,暗示当地的贫穷落后,引出下文让我大吃一惊,进而展开情节。

B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常常用迟到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那位学生的迟到,也是对报复

C独自担负起把学生尿湿的被褥拿到自己的寝室烘干的工作,但埋怨过他从未道过谢,这样写使的形象更加真实。

D.这篇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让那位迟到的学生住校,他不来上课,后来回到学校,再后又不来了,然后才说明内在的原因。

E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重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尝试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2.小说两次写到流泪,请简要分析为什么流泪。(6分)

3.“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简要分析。(6)

4.“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那位尿床的学生写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义?这句话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8分)

 

1.AD 2.第一次:孩子们竟然是第一次见到鱼,竟是如此高兴,“像过节一样”,“我”为这个地方的闭塞落后孩子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而伤感难过。(2分)第二次:①为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发现自己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果而高兴地哭。②为尿床的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感激而感动地哭。(每点2分) 3.①“我”是一个到偏远地区支教的教师,为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开阔他们的眼界,“我’不辞辛苦,买鱼,家访,给学生烤尿湿的被子,是一个非常负责,心灵高尚的人。②“我”的教育思想先进,不但教孩子们知识,还用诗歌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③“我”也有些施恩图报的心理,对尿床的孩子不道谢,也有些埋怨。(每点2分) 4.含义:①老师的生命是美丽的。老师的所作所为让孩子们看到了老师美丽的心灵,这是对老师的感激与赞美。②自己苦难的生命也是美丽的。优美的诗篇使孩子们领悟到苦难的生命也可以靠奋斗绽放美丽,使孩子重拾对人生的信心。 启示:①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帮助过自己的人都要感谢并回报。②用心感谢生命的美丽,通过奋斗,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人生难免会处于困境,逆境,但是一定要记着生命是美丽的,给自己以希望,为未来努力。(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案如不在提示范围内,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把选项带入原文中进行比较做出判断。B项“那位学生的迟到,也是对“我”的“报复”,分析错误。C项“‘我’独自担负起”的说法错误。E项“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无中生有。所以选A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从小说中找到两次流泪的语段,结合着语段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文章第三段,孩子们常年在大山内没见过鱼,第一次见鱼后的惊喜开心,让我感动的流泪;文章最后三段分别从孩子们争着抄写诗歌作品、尿床的孩子给我写的一句话让我感动流泪。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如“我’不辞辛苦,买鱼,家访,给学生烤尿湿的被子,是一个非常负责,心灵高尚的人。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对“生命是美丽的﹗”的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可结合着小说主题及小说具体内容来理解。小说中“我”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孩子们,孩子们感悟到了老师的心灵美;读名人的诗歌等作品领悟到了困难的生命经过奋斗也能绽放美丽,增添了孩子们的信心。第二问,在启发方面,可以结合着小说中老师和学生的形象特点,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从“感恩”的角度,从“生命是美丽的”启发人们应乐观面对困难挫折,奋斗拼搏的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填空。(6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2.                   ,阴阳割昏晓。(《望岳》)

3.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                         ,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 山山黄叶飞。

【注释】已滞:谓羁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高风:指秋风。        晚,指晚秋。

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

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孟尝君舍业厚之                 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                   愿:希望。 

D.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千金     直:通,价值。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3)(    )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献遗其亲戚                  

取所献狐白裘至              孟尝君客无所择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

1.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2.结合全文内容看,对末段中互文性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

关系。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

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曾刊出一道难题,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距离是什么?许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最后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

作家毕淑敏说: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要我们珍爱;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

这两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作文。要求准确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且勿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