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5 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5 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 ,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 ,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

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炼狱淬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6 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6 分)

4.分析文章开头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8 分)

 

1.A、D 2.(6 分)炼狱淬火:比喻(2 分)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3.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当他面对专制强权,勇敢地站出来说公道话时,他就必然遭遇灾祸。(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 2分;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 2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2分。) 4.①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展现了老百姓对司马迁的评价;②总领下文,介绍李陵之祸的缘由;③呼应文章标题,突显司马迁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④表现文章的主题,并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 【解析】 1. 试题分析: C项中司马迁陈述己见不是为了辨明是非,而是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更不可能指出武帝的责任。E项中诗句的使用是为了说明苦难提升了司马迁的精神,而不是说明苦难成就司马迁完成《史记》。B项“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有误。但本选项错误不明显,也可以看作是正确选项。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先点明词语所用手法,然后分析其含义。结合上文来看,“炼狱淬火”用了比喻的手法,指的是司马迁经历磨难的过程,“提升精神”指的是上文“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结合上文,以及下文“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可分析出,指的就是司马迁的“独立人格”。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找到问题在文中对应的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结合下文来看,作者说“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还有后文的“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可以分析出,在当时的强权社会,司马迁作为一个有骨气而又有才华的社会良心,敢于说公道话,并因而遭难是必然的。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文开头从司马迁的塑像写起,突出了塑像的眼神和胡须,写出了人们心中理想司马迁形象。有呼应题目、引起下文的作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25 分)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 “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只想快点离开。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培德拉着母亲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写出了培德在得知妈妈到来后内心的惊喜和急于见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B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的描写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同时也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C “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描写表明培德仍然沉浸在妈妈的到来给他丢了面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内心痛苦异常。

D 齐姆森“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的质问未必是因为不知道培德为什么让妈妈离开,而是包含着对培德拥有母爱而不知珍惜的一种不满。

E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培德这个爱慕虚荣而且不知悔改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强烈批判。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属于哪方面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 分)

3.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6 分)

4.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8 分)

 

查看答案

补写初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 分)

(1) 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

(2)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 《荀子·劝学》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青玉案.元夕①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②光转,一夜鱼龙③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④,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公元 1174 年或 1175 年)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佩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代指盛妆的妇女

1.概述词中“意中人”的形象,并简析词人是怎样塑造她的形象的。(5 分)

2.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6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 “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 “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

博学力行,著《太极图》 ,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久不决   狱:案件              B有囚法不死     当:判处

C手版归   委:丢下,放下        D郡守李初平之   贤:贤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周敦颐“明断狱案”的一组是(3 分)

①敦颐至,一讯立辨。 ②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③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④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⑤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⑥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敦颐刚任分宁主簿时,有一案子久拖不决,周敦颐只审一次就审清结案了。

B周敦颐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反对杀人以媚人,毅然辞官而去。

C周敦颐担任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面对上级的是非不分,他处之超然。

D周敦颐因赵抃及吕公著的推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赵抃担任成都府路长官时,打算奏请皇帝重用他,还没有来得及周敦颐就死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②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 《麦克白》 、 《李尔王》 、 《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