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驿寄梅花,          ,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7.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玉簪螺髻 2.鱼传尺素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低绮户 5.渌水荡漾清猿啼 6.香雾云鬟湿 7.两山排闼送青来 8.豪华落尽见真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另外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簪”“髻”“博”“参省”“绮”“渌”“猿”“鬟”“闼”“淳”。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

谢云

在这座城市绵缠了好几天的雨,总算停了。雨其实是好雨,不仅退去了持续已久的酷暑高温,还将城市里一向灰蒙昏暗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朗朗阔阔的,连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温润。晚饭后在滨河广场散步,妻突然指着西北天际,那一江大水流来的方向,惊喜地说:看,那儿的山!

    ②循着她的手指望去,就看到了那一带依稀的远山。层峦叠嶂,嵯峨相拥,仙人列阵般,远远地站在这座城市的西北方向,宛若一道屏风,又似一堵城墙。雄伟,壮观,又带着些隐约的超尘脱俗的俊逸之气。

    ③那其实是我们都熟悉的山,川西北的山,是岷山和龙门山系的余脉。以前,每次从山里出来,经过江油,都能从车窗外看到它们沉默、敦厚的身影。

    ④那些山,曾经像某种标志和象征一样,站在我们的视野里。

    ⑤但是妻一再感叹:我怎么从来就没看到过呢?神情里满是惊异和不解。我知道,她所说的“从来”,是指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这段时间。我也知道,以前没能看到,不过是因为那些山被高楼大厦挡住了,被城市里的灰尘雾霭遮蔽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就将它们给淡忘了。

    ⑥这样的感叹,我早有过。虽然在这座城里生活还不到一年时间,但每日里骑着自行车匆忙来去,眼睛里只有红绿灯和人流车流,委实没多少空闲的时间和心境去旁顾其他。而究竟忙出了些什么名堂,却是连自己也说不出的。只知道,这一年里,别说远处的山峰,便是头顶的天空,也难得专注地去看上几回。

    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必然的丧失,但我知道,许多现代都市人都经历着这样的丧失,尽管他们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其实,岂止是高天和远山。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丧失掉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远方,比如说梦想,比如说神圣,比如说洁净……宏大的事物正被我们淡化和遗忘,崇高的激情正从我们的心灵中消退和衰竭。我们可怜的灵魂,自然只有在物质和商业气息的包围下,一天天变得简单而脆弱,甚至,连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也越来越渺茫,越来越稀薄。

    ⑧智者乐水,仁得乐山。可是现在,山,这种曾被古人视为生命依托的事物,早从我们的心灵中自觉不自觉地潜逸了,隐遁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样诗意、禅意的美好心境,在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⑨但是,山站在那里。不管我们需不需要,也不管我们在不在意。它只是站着,远远地站着,静静地站着,一动也不动地站着,以便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它,呆呆地看着它,想一想什么,或什么也不想,发两句感叹,或者像它一样,沉默无言。

    ⑩望着那些山,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在我心里慢慢地苏醒,并像水一样盈漾开来。我知道,那是属于过去,属于记忆的——在那些远山的更里面,在那座四面被山簇拥的小城里,我生活了整整九年时间。九年里,我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我把自己的感情和梦想,放逐在了那片土地上。而那些山,也如铭如刻一般,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灵魂里。

    记得,那小城的北边,有一座人称“北山”的,是我寓居小城时时常光顾的。山不险峻,也不崔嵬,所以无甚大的名气。但无名又自有无名的妙处:人迹稀少,山也便闲且静,雍容沉稳;极适宜独旅漫步,游目骋怀,迩想遐思。我在那里消磨掉了无数的周末和黄昏,充分地体悟到与山悠然相对时,内心平静、散淡、安祥有致的况味。像《圣经》里说的:“让我们把头转向群山,群山会给我们以帮助。”

    然后离开它,到了现在这座城里,在车流人流中奔波忙碌,无悲无喜,无忧无乐,渐渐就忘却了那些与山有关的日子。没想到,山却仍是站在那里,让我在不经意间,又暖暖地想起,想起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与山有关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美好的生活。

    山,其实一直都站在那里。就像天空,一直都那么旷阔地空在那里。

                                  (选自《中华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分)

2.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2分)

3.下列对第段所写“北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山”虽然不大,作者却把它看成寄寓情感寄托梦想的妙处。

B“北山”的闲静雍容使作者忘情其中,内心平静没有烦恼忧伤。

C“北山”中留有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融进了作者的血液和灵魂。

D作者写对“北山”的独特情感,使得文章的抒情真实而不空泛。

4.从全文看,“一直都站在那里”的山有哪些特点?(3分)

5.本文标题颇有意味,结合“其实”、“一直”、“站”等词语对其进行赏析。(4分)

6.综观全文,作者看山得到了哪些收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7分)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⑪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⑫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2.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3.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

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启迪与思考?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  ②掖垣:指皇宫。   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1分)

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                    (3分)

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6分)

先生鑘  [明] 张大复

①庆符令先生鑘,清强有守。

②初试如皋,以盐使者牒,掣监仪真。故事:掣者至,燕饮月余,箧肥乃去,则藉手报使者。先生往还才六日,徒手归报。御史面誉之,心衔之矣。

③遂改知安乡。人或尤之,先生曰:“吾少贫。吾母以缝纫衣我。挟策诣熟,线溪①新故也。后婚,当亲迎。念所著履故敝,假他鲜履著之。吾父见,让曰:‘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遽解去,蹑故履往。吾失欢上官以归,故履尚在也。”

④嗟夫!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自遂其性为务,至有上官所不能堪。名高耳!先生不易其志,抗御史之所不言,人莫闻知。故足重也。后补庆符,年五十七,诡引年律②以老。

⑤陶会稽曰:“先生尝云‘令威威所事也。监司部刺史,持法诇③刺以威我,故威吾所威者。五达之市,三户之校,心评口誓,其为监司部刺史多乎哉!令谨事吾民,不胜事也,其曷敢不威?’予读其言凛凛矣!”

⑥再补庆符,行京口,舟几覆。有巨艘拯之。其人曰:“如皋令君耶?”以其徒拜樯下。曰:“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⑦斯非自威之取效也哉?

【注】①线溪:针脚。  ②年律:年岁。  ③诇:侦察、刺探。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故事:掣至者,燕饮月余     (       )   (2)线溪新故也    (       )

(3)名高耳                  (       )   (4)行京口       (       )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盐使者牒              子之道,移之官理

B箧肥去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知尔丑

C有巨艘拯              久,能以足音辨人

D世固有令抗御史者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

(2)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4.根据文意,“刺史之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自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5.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先生的形象,请择其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