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莫能名斋记 杨简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莫能名斋记

杨简

①四明杨简,得屋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是榜曰莫能名斋。

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无常?简曰:常。

1.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括                    。(3分)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得屋宝莲山之巅        是榜曰莫能名斋

B 穷理窟幽微            何其立说无常

C事理两融            然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 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萧有声

3.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 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 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 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4.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5.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3分)

 

 

1.(3分)理 事 意 2.(2分)D 3.(2分)B 4.(3分)用整句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是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立说矛盾,引人深入思考。 5.(3分)杨简认为自己立说并非无常,能名或不能名,因立场、角度不同,各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作者借此看似矛盾的立说,旨在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 【解析】 1. 试题分析:答案就在“于是名之乎”前面,从原文“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中,可以依次推断出是“穷理窟之幽微”之“理”,“不则事理两融”之“事”和“惟意所之”之“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项,前为代词,译为“既然这样”;后为助词,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A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B项,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那么”。故答案为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找出关键字和句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语句通畅才行。“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这句话的关键字:“要”译为“关键”;“真识”译为“真正懂得”;“不可谓”译为“不能说”。句式:判断句,注意有“是”。故答案为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排比修辞格。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形式上的,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二是内容上的,强调这个书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立说矛盾,引人进行深入思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简曰:常”前面的“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是回答本题的思路,前两段是“莫能名”是原因,第三段是“能名”的原因,分两块说就可以解释清楚了。杨简认为“常”,是因为立场、角度不同,看法就会不同,都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说能名,是因为四个方向的景色都能体现自己的理趣、意趣。作者借这看似矛盾的立说,是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的主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四明人杨简,在宝莲山的山顶得到一屋。杨简考虑如何为这屋命名,他向东面眺望大江,巨大的波浪滔滔滚滚,(东流而去)与天边相连,高耸的山峰拱手对峙,白云缭绕壮美如画,风帆飞鸟,夕阳伴着傍晚的雾霭。山中白昼和黄昏的景色一明一暗,变化百出。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先不说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于外在美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江山。他向西遥望钱塘之水,似玉如镜,树林丰茂,山峰奇异,楼宇辉映明月,雾霭映衬翠色,简直不可名状,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湖山。 反过来尝试以探究这屋的本真来为其命名,收敛那放纵之情,摒弃向外的慕求,穷尽义理聚集之处的隐微,探究明亮大珠的阴暗,否则就把事和理两方面融合起来,通达无阻,如百川会合,归宿到一个地方;再不然就悠然无事的样子,只顺着思想所到之处,没有任何作为,平和快乐,像这样命名倒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了,但都不能说是真正地懂得了这屋的本真。广泛思考天下古今名言,没有一句可以来为这屋命名的,又岂止是我杨简一人不能为这屋命名,正恐怕是穷尽万古智慧明达见识独绝之人,日夜不停地穷尽他们全部的思考,最终还是不能命名。于是我只好宣告此屋名为莫能名斋。 既然这样,那么终究不能来为这屋命名了吗?回答是有能为这屋命名的:这屋的南面,有高大的松树,松枝散开,庇护有加,微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响,这是可用来给我的屋子命名的;这屋的东面,江上巨涛随风怒号翻滚,扑击长空,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西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白云飘飞,鸟雀啼叫,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北面,在靠近它的山脚下,万座房屋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忙碌,这也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有人讥笑道:既说不能命名,又说能命名,立说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杨简回答道:我立说是固定不变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袁宏传

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君?”宏即答云:“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

【注】①逸才:杰出的才干。②风情:节操、情感。③桓温: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冒犯到他。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宏在舫中讽咏                 ⑵宏参其军事          

⑶又与宏                       ⑷我已述尊公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

 

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3.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后 游 青 山 饮 归 命 宏 同 载 众为 之 惧

4.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2分)

 

5.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 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 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⑸掬水月在手,                     。(于良史《春水夜月》)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斯滕伯格(美)

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

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

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

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

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

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

1.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是                            。(2分)

2.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是                                           。(2分)

3.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

4.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

B 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

C 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

D 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5.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

6.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高考资源网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 “星期论文”专栏

1.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 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 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 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3.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分)

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3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