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①,一派酸风...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注释】并刀古并州(今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三河谓河东、河内、河南,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荆高指荆轲指高渐离。豫让桥豫让,春秋时晋国人,为大夫智伯家臣。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乃易姓埋名,漆身吞炭,数次谋刺赵襄子,不遂,自刎而亡。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今已不存。

1.这首词开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2.这首词下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5分)

 

1.写了北方深秋季节,寒风如刀,刺人肌肤,凉人脏腑,又像怒涛一样咆哮,吹得人眼酸身冷。(使用比喻和通感)渲染了情境气氛,衬托了并马而行的三河少年的英豪之气、粗犷奔放之举,也为下片抒情铺垫。 2.下片写作者行经燕赵旧地,联想起侠客荆轲刺秦,高渐离易水击筑相送的情景,同时又借豫让谋划刺赵襄子的典故,表达了激昂慷慨、愿意勇赴危难的豪迈情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氛围”。 诗歌开头场景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等。本词开头景物描写就起到了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清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时曾说:“不著议论,自令读者怦怦心动”。作者通过上阕对秋景的描写和少年骑马射雕的英姿描写,引出对三河一带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作者于漂泊中途径邢州,不由的想起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厥自兵兴,朝廷宠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李希烈,唐朝的军阀。德宗时任淮宁节度使,与其他军阀勾结,发动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建中四年十二月攻入汴州。(节选自李翱《杨烈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又将陈州   侵袭        B.众皆泣,之     许:批复

C.侃率之以   登()    D.朝廷宠守御之臣  表扬

2.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

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氏有见识、有胆量,在叛贼兵临城下时,协助其夫发动百姓进行抵抗,并亲自做饭给将士吃。

B.李侃被敌人的箭射中回家,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不应该这样做,要身先士卒,否则士兵也不肯固守阵地。

C.文中用李侃等官员的卑劣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谴责了那些无勇无智甚至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与勇者之行,表现出对杨氏的赞美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英国中小学在历史上也没有统一课程,都是由地方自行设置,而且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1988年颁行的《教育改革议案》则一改过去的做法,授权教育科学部长制定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长又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各科教育大纲,使得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内容趋于统一,但各学校仍可以自行决定开设一部分课程。对国家课程,教育科学部委托国家课程委员会编制的教学大纲。大纲中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大纲,搞好教学,还印发了一些非指令性的参考资料。

而与此同时,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如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则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权限逐渐收缩,在保证“核心课程”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越越多的课程决定权。

为了适应“集权”与“分权”的融合,既能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又能给地方和学校足够自主权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国家层面管理课程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课程标准。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所追求的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是一种必须达到的保底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很大一部分空间留给了地方政府和学校。

(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对于“课程管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基本范式,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B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并非专门为该国的课程管理而规定,但此规定为各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美国教育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

C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

D近年,一些以中央集权为课程传统的国家更加强调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的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渐收缩,地方政府和学校得到了越越多的决定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以,美国开始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迈进,具体标志是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

B英国的中小学在历史上没有统一课程,课程都由地方自行设置,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也很松散,所以1988年以后才一改过去的做法。

C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把课程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家控制,“州标准”由各州完成: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D英国的“教学大纲”详细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每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课程管理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因为前者容易导致“统得过死”,后者容易导致“放得过开”,两者均有弊端。

B从近年来课程管理的共通性和趋向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做法比较一致,而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做法则较为相似。

C在历史上,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在“集权”和“分权”上各有偏向;近30年来,则呈现两相融合的趋势,这对发展基础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

D国家颁行具有法定效力的课程标准,虽然收缩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权限,存在“统得过死”的弊端,但是为了在一国之内保证基本的教育水准,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3年12月15日,嫦娥成功落月,着陆器和巡视器成功互拍,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并现场互动。

在现场互动中,除了绝大多数人表达了欢庆、自豪、期待之外,也夹杂一些质疑的声音:“当贫困

地区许多孩子连午餐都没得吃的时候,花费这么多钱搞嫦娥落月,有何意义? ”“这种航天工程与国

计民生不仅没有直接益处,反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还会阻碍经济科技发展。”“嫦娥都可以登月,

雾霾却不能解决。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仔细揣摩下面例句的内容和写法,另写一个句子。(6分)

例句: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5分)

2013年12月10日在南非FNB体育场举行了曼德拉的追悼大会。

②曼德拉是南非前总统。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讲话。

④奥巴马在讲话中赞扬曼德拉是“历史的巨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