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2)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箫鼓准随春社近 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反”、“酿”、“洌”、“箫”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疏勒,云阵上祁连。

  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星旗:星名。 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骖乘:陪乘。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戒属毋涕泣         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丹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⑤⑥

3.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6分)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