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答:                                                                        

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答:                                                                        

 

1.CE 2.①因为对中国古代科学史并不了解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2分)②鲁桂珍咄咄逼人的回答,使他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2分)③作为科学家,责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3.①对未知领域保持着狂热的兴趣。当发现对中国古代科技一无所知时,下决心去努力探索,这与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密不可分。(2分)②执著的追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四年中国之行,克服重重困难,搜集大量史料,执著一念,才使他最终取得成功。(2分)③科学家的责任感。为了向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他甘冒其险,实地考察,一种神圣的责任意识在支持着他。(2分) 4.研究方法:①对中西科技史进行通观全局的比较研究;②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③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④兼收并蓄、实地考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相结合。(4分) 启示:①对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思维方式中,要居高临下,找出最为有效的方法。②比较、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③科学研究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④科学研究要有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排查。A项,“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在文中无依据;B项,“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误读;D项,“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这只是想当然,文中对李约瑟的研究方法持肯定的观点。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对文意的概括题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要立足全文,找准文中有关信息内容,然后进行准确概括。前两点比较容易答出,第三点需要通读全文才能找出。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的条件和要求。分析李约瑟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最后两段,说明启发时,要结合现实,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老八样

薛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厌倦了在家里过除夕。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她总是借故赶稿子而躲避着厨房。她身上穿着父亲的大棉袄,脚上拖着母亲的老棉鞋,像一只慵懒的家猫一样身陷沙发的怀抱。她的面前,小小的折叠桌上立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开着一页空白的文档,上面还没有留下只字片言。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起来,“**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人们让喧闹留有余地,是对零点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号的往昔。

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服……大年初一,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

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进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欢快的哼唱。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的八道菜。她给他买过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他排斥“时尚”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一大碗一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然是有人领着她逃。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了。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厌烦了在家里过年。满员的经济舱里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碧蓝的大海边,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除夕。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鸟的呼唤,是短信。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灯?怎么是一床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她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好!……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微弱的研磨声,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的食物。她便问熟睡的人: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鸡,第三油爆虾,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品尝出了老八样的美味。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

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转变,情节一波三折,意蕴丰富。

B.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这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

C.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女儿给他买了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却对书上的菜式嗤之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

D.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她”的口一一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2.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3.这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疏勒,云阵上祁连。

  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星旗:星名。 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答: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骖乘:陪乘。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戒属毋涕泣         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史丹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

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

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⑤⑥

3.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