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数据”是当今公众津津乐道的一个热词,那么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数据”是当今公众津津乐道的一个热词,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打个比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有2600万册,如果从数据来看的话,一个家庭一年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一个时代的人没有办法用那个时代的工具来处理的数据就可以称为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大量产生的核心动力,是人们渴望能将现实物理社会存在的东西记录下来,能够测量它,并且能够分析。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会利用云平台,通过先进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使大量的数据转化成知识。现在的数据计算单位,已经从GB到达了TB、PB,甚至是EB了,绝大多数大数据是非结构性的,其种类十分复杂,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没法对此进行处理。数据产生和传送的频率非常快,从大量的低质量、低价值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犹如从大海中捞针,获取数据成本很高,但有待挖掘价值大。

大数据的发展也关乎广大公众的切实利益。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智慧医疗”,为全面的个人健康管理进行服务;个人可以方便获取医院的就诊信息、检查数据、医疗影像以及个人健康的历史数据等等。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广大公众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利。大数据给企业和商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减少了交易成本;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季节性流感的爆发和传播;AT&T将用户在WiFi网络中的地理位置、网络浏览历史记录以及使用的应用等数据销售给广告客户。

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用户的特征,而不是具体的信息。比如通过大数据,希望知道用户是一个处于20—30岁年龄段生育过子女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不是想知道她姓甚名谁,今年多大,有几个小孩。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主要是由一些大型的公司在做,它们有自己严格的规范和流程,以确保信息安全。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信息进行不可逆的处理。一旦发生用户信息外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国家相关的法律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2013年工信部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出台了关于互联网和电信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例以保护用户的隐私,这些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一些信息泄露事件的出现,也与广大用户本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向用户开展加强自身信息保护意识的教育,也就是安全上网的知识普及和教育。

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大数据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适应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变革,享受它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

1.根据文意,产生“大数据”的基本单位是(  )(3分)

A.社会 B.企业 C.家庭D.个人

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大数据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任何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大数据。

B.对所存储数据应进行控制与筛选,避免因数据过大造成的分析困难。

C.如果没有相关技术与有效的分析手段支持,所谓的大数据没有价值。

D.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从对大数据的应用中获得极大的切实收益。

E.因为大企业管理严格,所以它们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数据不会泄露。

3.根据文意,请分条概括大数据具有哪些特点。(5分)

 

1.D 2.BE 3.答案要点:①数据庞大②种类复杂③产生及传送频率快④获取数据成本高 ⑤待挖掘价值大 【解析】 1. 试题分析:“大数据”的产生是为人而服务的,而不是笼统模糊的家庭、企业、社会。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 文中没提到“因数据过大造成的分析困难”这样的问题,这样说无根据。E的说法太绝对,文中也提到“一些信息泄露事件的出现,也与广大用户本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有一定关系”。 考点: 3. 试题分析:综合全文,这道题的答案区域应该锁定在第二段。根据原文“现在的数据计算单位,已经从GB到达了TB、PB,甚至是EB了,绝大多数大数据是非结构性的,其种类十分复杂。可知具有数据庞大、种类复杂的特点,再根据“ 数据产生和传送的频率非常快,从大量的低质量、低价值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犹如从大海中捞针,获取数据成本很高,但有待挖掘价值大。”可知还有产生及传送频率快 、获取数据成本高 、待挖掘价值大等特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了“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②屈原用《国殇》悼念和颂赞为国英勇献身的将士,其中描写了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天时坠兮威灵怒,  。出不入兮往不反,  。”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突出本朝治国以“孝”为纲:“  ,凡在故老,  ,……”再写自己的情况尤为特殊。希望借此打动晋武帝。

④韩愈通过鲜明的对比,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⑤范仲淹在《苏幕遮》一词中描绘了清秋时节的景象:“碧云天,  ,秋色连波,  。”色调对比强烈,意境开阔,堪称写景大手笔。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怒耕柱子。 行驾

(取材于《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池口风雨留三日

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绘一孤城风雨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2. 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者名节。以之修身,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乎!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者名节                      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矣                        鉴:借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                      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黄河                        天下治矣

人君者                        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一大朋                    舜亦不疑皆用之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作者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作者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作者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5.请简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6.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团结别人但是不结党营私。这不仅是朝政清明的标志,也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对朋党加以区别对待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通俗的诗是不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丽。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1分)

A.(lǐ)   B.(yù)  C.(bēi)俗    D.(yǐ)丽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竹枝词是由古代的民歌演变的一种诗歌体裁。

B.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绅的悯农

C.《忆江南》本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D.白居易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3.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