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情境,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学校举办了戏剧节,学生们表演...

根据下面情境,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学校举办了戏剧节,学生们表演了经典剧目《窦娥冤》《哈姆莱特》和课本剧《项链》《鸿门宴》。

1.戏剧节给嘉宾的邀请函正文如下,请找出不得体的一句(2分)

①今特邀您莅临戏剧节。②为我们的演出做观众。③相信您能享受到最具特色的演出。④我们期待着您的光临。

A①            B②                 C③             D

2.下列是与戏剧节表演剧目相关的文学常识,其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脱胎于“东海孝妇”的故事,此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生存还是毁灭”的话题贯穿全剧。

C《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真如作者感慨的那样,被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改变了。

D刘邦在谋士范增的帮助下逃离了杀机四伏的鸿门宴,在与项羽的交锋中先胜一筹。

3. 戏剧节闭幕式上,嘉宾发表感想,其表述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以前总听说学校戏剧节搞得红红火火,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看了演出还真是如此。学生们的表演不温不火,可见咱们的孩子为戏剧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了很多功夫,真应了那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A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B 不温不火     C 九牛二虎之力     D玉不琢 不成器    

4.表演结束后,大家纷纷在校园网上发贴,其中对传统称谓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舍妹在戏剧节上获大奖,多亏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你们。

B令郎不愧是戏剧世家子弟,他的演出让人过目不忘,真可说是后生可畏呀!

C您家母在戏剧节上的感言,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听来真令人感慨不已。

D我的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说,演戏如同做人,戏里戏外均要认真。

 

1.B 2.D 3.D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 “做观众”不得体,可改为“作指导”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 “范增”应为“张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玉不琢,不成器”应改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您家母”应改为“令堂”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①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 。②翻阅书卷,书中的人物 。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你将会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③笔当锄,你的精神家园将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④人生短,刻不容缓,走进书房,你将会摆脱平庸,充实心灵。

1.将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甲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2分)

A读中外奇书   B聚天地精华         C凝笔墨之香     D落笔撼五岳

2.将下列各词填入文中横线乙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熙熙攘攘     B 纷至沓来          C 摩肩接踵      D应接不暇

3. 文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鞭策        B.(hè)笔当锄    C.短 (zhàn) D.刻不容缓

4.“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填入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           B②                 C③             D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有人说,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人说,失败后的重新振作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

有人说,“跳槽”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

请以“转折点”为话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微写作。(10分)

如果你要开通一个新的QQ空间,你准备给它拟个什么网名?请说明它的内涵,并阐述起这个网名的理由。要求:切合题意,表达方式得体,恰当运用某种修辞方法,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秋声起处是故乡

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带着故乡的秋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故乡的天籁一遍遍回响在心头,即使在喧嚣尘世中,当我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谛听,仿佛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我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

这才是天籁的真意。

一个人想要聆听天籁,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那些工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之中的人,是无缘于天籁的。

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古代那些真正的隐士,无一不与天籁相伴。老子骑牛出关,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空灵的天籁。

然而,天籁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已。天籁与智者相伴,不与狂徒为友。能够聆听天籁的人,一定多有善举而无恶习。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那么光明定能驱走黑暗,正义定能战胜邪恶,天籁就会与你相伴。

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们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取材于查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描写故乡五色斑斓、荞麦花香等充满生机的秋景,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意境,旨在表达对故乡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B.作者认为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是因为他有如天籁般宁静而淡泊的心灵。

C.作者谛听故乡秋声,生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告诫人们只有对自然怀有真诚的敬意,才能懂得天籁之意。

D.题目中的“故乡”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曾经养育了作者的家乡,也指给予作者心灵滋养和灵魂抚慰的精神家园。

E.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而意趣横生,颇具感染力;发表议论语言精辟且多警策之语,见解独到又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2.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请简要作答。(6分)

3.文中说,老子“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解释“无”字的内涵。(5分)

4.作者儿时在故乡倾听过哪些美妙的天籁?请列举出来,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某种美妙的天籁带给你的感受和启迪。(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时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己的好友转发。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微信以聊天为主,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一项是(        

A 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B 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C 微信潜在用户消费能力增强                   

D.在传播上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时网络时代的微信,以其独有特点备受市场关注,增速快、市场需求大

B基于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也没有设置照片分享功能。

C微信的用户每天都可以获取来自腾讯系统发送的很多新闻,信息接收量大。

D微信无法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原因是其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3.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微信和微博在传播上有哪些不同?(6分)

微博从接受信息进行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传播状态。在微博上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千万。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微博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现实。微博借助转发使影响力几何级增大,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