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塔里木感怀 ①驱车进入塔里木,戈壁沙洲绵延千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塔里木感怀

①驱车进入塔里木,戈壁沙洲绵延千里,边塞风光扑面而来。

②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

③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在岁月深处,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汽,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消亡的背后,正是河流的自尊、自信和自足。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是死了,也最终会变成石油,堪称沙漠圣徒。然而,在她刚直坚守的风骨之下,也有她灵动与变异的一面。她是一种变叶树木——5年以下,叶细如柳;5到15年间,细叶与圆叶混杂;15年以上,就满树的“圆”了,成为名副其实的杨。之所以这样,是胡杨适应环境,懂得顺生——幼株根浅,对抗干旱,芽叶自然要收敛,以减少水汽蒸发;到了树大根深,自然要张扬,以竖起意志之旗。其变异的背后,是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

⑤再行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这里的油田产量,如果以传统的生产流程计算,需要上千个石油工人。而在现代化的开采条件下,偌大个油田却只有七个人。这七人,都是80后,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有机会留在城市,但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说:“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是呀,只有在采油一线,才知学问运用的方向,才知好钢链接的焊点。他们每个人都有发明专利,有的还拥有两项、三项甚至多项。当我送上真心的赞美时,他们羞涩地低头,并连连说道,要谢就谢脚下的石油——只有地火冲腾,才有青春激情。如此年纪,居然就有这样的生命情怀,真让我感到: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我问:“你们想过没有,人间往往是能者多劳,你们越是有作为,油田越是离不开你们,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回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⑥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取材于凸凹的《塔里木感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②段写塔里木河“与我意想中的模样大有区别”,意在赞美它从容内敛,也为下文写它在大美之下的悲壮做了铺垫。

B.第③段中写塔里木河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消失在大漠之中的目的,是想告诫人们如果担当太重,只能消耗自己。

C、第⑤段作者写“虚空者昂首,穗实者低垂”意在赞美年轻的石油工人们既有充盈丰富的学识,又有谦虚内敛的品格。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使人们感受到塔里木土地上特有的文化气息,有着较

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语言富于感染力,对塔里木河、胡杨树以及石油工人的描写都体现了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 作者第④段中提到梁启超先生有何用意?(5分)

3.文章结尾段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请结合全文,

回答下面问题。(6分)①作者认为“令人信服的注脚”具体指什么?(4分)②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B、D 2.与胡杨构成类比,强调人和树为了适应环境而变化;为了更好说明自然与人的伟大相通,外在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不变;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文化气息。(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 3.①(4分)在塔里木,自然与人均表现出了较高的精神境界,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相通并和 谐统一;塔里木河虽最终没有流入大海,但它滋润了荒漠,虽牺牲了自己,却体现了自身价值;胡杨既有刚直坚守的品格,也有通达变异的一面,因此能保证自己扎根沙漠,履行自己抗风沙、保绿洲的使命;石油工人不畏艰辛、从容通达的生活态度和谦虚内敛的生命情怀点明了人生的意义所在。(1点1分) ②(2分)收束全文并概括点明了主旨,表明塔里木的人与物都有着天地境界;从感情上,揭示了作者对塔里木的崇敬与赞美之情。(1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是想告诫人们如果担当太重,只能消耗自己”错误,应为赞扬塔里木河的担当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D项,“文章以时间为线索” 应为“以空间为线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作者是在介绍胡杨善变的语境之下提到梁启超先生的,所以二者应有相似之处。从文中看即“善变”。其次,作者对胡杨的“善变”与梁启超先生的“善变”都是持赞美态度。所以,解答时要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1)首先要理解“注脚”的含义。即“解释、说明”。“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意为“塔里木解释了天地境界、天人合一”。所以答题时就可转换为另一思路:塔里木的哪些地方体现了天地境界、天人合一。(2)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二、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三、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用空气造汽油

用空气造汽油,听起来就像将石头变成黄金一样不靠谱。但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这一事实,位于英国的“空气燃料合成公司”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该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研究人员将两个月前花110万英镑用空气造出的5升汽油在汽车上作了现场演示。演示表明,“空气合成汽油”闻起来和看起来都和汽油一样,没有任何杂质,能够立即用到汽车上,且汽车不需要进行任何改造。而且和从石油中提取出的汽油相比,它具有更加清洁、更加耐用的优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还没有引起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但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空气捕获”技术,能从大气中有效提取出二氧化碳,再将其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接着,“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会对碳酸钠溶液进行电解,生产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此同时,机器还会通过电解水蒸气提取出氢气。最后,制造设备会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甲醇。当甲醇再经过一个“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就会变成可以使用的汽油了。

开发“空气合成汽油”的费用有点承受不起,因此公司除了利用空气中提取出来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外,还使用工业来源的二氧化碳制造汽油。通过“空气捕获”技术提取二氧化碳的成本目前仍然十分昂贵,但公司对研究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并计划未来15年内,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大型精炼厂级别的汽油工厂,生产的“空气合成汽油”能让许多英国家庭的汽车使用。

【相关资料】

①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莱克纳教授对突破这一新技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任何新技术的高成本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下降。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生产一个电灯泡的成本也下降了7000倍。

②英国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行政总裁斯蒂芬·泰特勒对这项“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作了极高评价:为减少碳排放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英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化学安全、燃料与环境小组的研究人员卡彭特认为,碳氢燃料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好办法”,但将新的汽油生产技术和再生能源挂钩是站不住脚的。

                                                   (取材于《用空气造汽油》)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气捕获技术”能把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提取出来,之后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B.“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通过分别对碳酸钠溶液、水蒸气进行电解,可以制造出二氧化碳气体、提取出氢气。

C.“空气合成汽油”制造设备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制造出的甲醇经过“汽油燃料反应器”后,可以变成汽油。

D.“空气合成汽油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是通过“空气捕捉”提取二氧化碳成本昂贵且技术不成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英国某公司已掌握了一项“空气捕获”技术,这项技术只需利用空气和电就能合成汽油。

B.实验证明“空气合成汽油”技术中的汽油具有更加清洁耐用的特点,能立即用到汽车上。

C.“空气合成汽油”技术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已引起了主流石油公司的兴趣。

D.新技术成本会随时间而下降,15年内,由空气合成的汽油能满足英国家庭汽车的需求。

E.用“空气合成汽油”的技术,能有效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会有深远影响。

3.你认为“用空气制造汽油”的技术未来前景如何,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5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不同人眼中的秋景不尽相同。有明丽的,如“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有萧瑟的,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壮美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 。诗人也常常借秋景抒发无限情思。既有浓重的羁旅乡愁 ,“      ,芳草无情,      ”;也有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氛围中的身世之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些均让我们感受到文人们的生命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春雪                                           春雪

              (唐·韩愈)                                   (唐·刘方平)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注释:①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隐含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2.雪本无情,但韩诗中却说白雪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下列诗句描绘雪与其写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雪却输梅一段香    B 一尺中庭白玉尘     C 燕山雪花大如席    D 已惊岩下雪如尘

3.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省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取材于《渑水燕谈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夫人有,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妻罄妆奁赠送。延赏喜其往也,遗以七驴驮物。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其所有者,其妻张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延赏莫之测也。

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以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韦皋将军,非韩翱也。”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疏。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旦日入州,方知不误。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过于布素之时。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取材于《夫人》)

注释:俦:chóu,匹敌  ②外姑:岳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夫人有       鉴:明察                             

B韦乃告辞东游   游:外出求学,求官                                       

C韦皋将军     乃:表判断,是                        

D因而疏       见:被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悒悒而不能制遏也

愁闷之情无法抑制

B妻罄妆奁赠送

妻子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

C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

那个韦皋应该已经死在沟谷里了

D过于布素之时

过着与布衣之时一样的朴素生活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

B.韦皋是个有骨气的铮铮男儿,离家后,他一并送还了张家赠送的所有物品。

C.张延赏因为女婿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而觉得他不合时宜,难成大事。

D.“苗氏因识佳婿而被敬”的故事使当时轻视贫贱之婿的社会风气有所改观

4.结合本文,概括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4分)

5.夫人识佳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或阅读经

历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