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 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 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 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表现了张学良思念家乡的深沉和痛苦,从侧面表现(渲染)了《思乡曲》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文章凝重感人的基调,引出下文对《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事迹的叙述。 3.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热爱祖国,热爱音乐艺术,热爱平静的生活,对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热情,钟爱民族音乐题材,追求自由和,单纯,热情,理性,勇敢,爱祖国,爱生活。 4.①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②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③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④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催人泪下”与曲子三个部分所表达的内容都有关系。C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B项“给马思聪带来机会”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做贡献”属于信息嫁接错误。D项“马思聪认为,……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出现。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人物传记的语段一定要围绕人物这个重心回答,然后再看位置,此段在语段的开头,应该是引起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照应标题等。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应先对文章简单的划分段落,答题时注意文章的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标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大 猩 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敞开的门面里花花绿绿,银光闪闪。风吹过,挂在柜台上的风铃发出阵阵叮咚的响声。

其实那店里卖的东西也并非都那么精。比如,就有一只比五岁的儿童还粗壮的玩具大猩猩,被当做商店的招幌,天天挂在外面。那大猩猩用褐色的粗呢料缝制,眼睛鼻子嘴巴脚爪镶着些黑色的人造革,造型略微夸张而颇滑稽。

奶奶总带着妮妮路过那个精品店,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奶奶却总没带她进那店里去过。

妮妮四岁多了。妮妮懂事,妮妮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成托儿所而只好到奶奶这儿来跟奶奶过。妮妮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办事员,所以爸爸妈妈工资少而没法子赞助托儿所一匹摇马,所以爸爸妈妈就把她送到奶奶这儿来了。奶奶其实比幼儿园的阿姨还会讲故事,还能教妮妮用碎布头纸盒子塑料瓶自己制作好多玩具。妮妮相信奶奶的话,那家精品店不是小孩子和老头儿老太太买东西的地方。可是路过那家精品店时妮妮总望着那只大猩猩。回到家她就要奶奶给她讲大猩猩的故事。奶奶就编了好多故事讲给她听:包饺子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吃饺子肚子痛住医院的故事;哄妮妮睡觉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玩不睡觉结果掉进井里的故事……末了妮妮总问:“大猩猩不疼吗?”奶奶就总说大猩猩不贪吃不贪玩不会疼。可妮妮在表情上总不大相信。

有一天奶奶突然宣布:“妮妮,奶奶能给你买玩具了,你想买个什么呢?”原来奶奶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五块,而且补发了半年的,所以那个月就多出了三十五块来,奶奶愿意都用来给妮妮买玩具。

本来是到百货公司去买,可是路过那个街角时,妮妮像粘在了那儿,拎扯不动了。奶奶想了想,就带她去那店里了。

店里有位描眉的小姐,她见奶奶牵着妮妮进来了,忙满脸堆笑地招呼:“买点好玩儿的吗?我们这儿有好多的玩偶哩!有刚进的蓝精灵,还有椰菜娃娃……”

奶奶就问妮妮:“你喜欢哪一样呢?”

妮妮望望蓝精灵,望望椰菜娃娃,望望沙皮狗和绿鳄鱼,最后却不再在店里望,而是跑到店门外,望着那个大猩猩。

描眉的小姐笑吟吟地跟着妮妮和奶奶,对奶奶说“原来小妹妹喜欢这个大猩猩,这大猩猩反正也挂旧了,我就贱卖了吧──原价二百,我一百二就卖……买吗?买我就把它放下来……”

妮妮不等奶奶表态便跳着脚拍手嚷:“放下来放下来!快点儿放下来!

奶奶慌了:“别呀别呀……”奶奶兜里只有四十块钱,只打算花三十五块钱买玩具,一百二!奶奶想也不敢想!

奶奶牵着妮妮硬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拉。妮妮不甘心,还拼命扭回头去望那大猩猩。描眉小姐站在大猩猩身旁撇嘴。

妮妮大哭。奶奶急了,绷着脸问:“那大猩猩有什么好?那么贵!你干吗非要那大猩猩?”

妮妮抽抽噎噎地说,说得好认真,说得好吃力。奶奶忽然听明白了。

妮妮是说,那大猩猩的两只胳膊,总那么给捆起来,吊着,大猩猩一定很疼很疼,大猩猩哪天才能不吊着,给放下来呢?咱们买下它,让它跟咱们回家吧!

奶奶听明白了以后,就蹲下来,一把搂住了妮妮,搂得紧紧的,用自己起皱的脸,紧贴着妮妮湿漉漉的小脸蛋。

奶奶带妮妮回到家,用大钥匙打开柜子,用小钥匙打开柜里抽屉,用双手取出个旧的手提包,打开它,从里头取出个手绢包,打开手绢包,从里面数出了好多张大票子……然后奶奶又带着妮妮到了那街角的精品店,用一百二十块钱买下了那个大猩猩,妮妮简直抱不住它,说实在的奶奶抱着也吃力。

奶奶对收了钱还在吃惊的描眉小姐说:“以后,任凭什么样的玩偶,只要是模仿动物的,你就别再把它们捆着吊着,别让它们痛苦!

描眉小姐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我要不捆着吊着那大猩猩你还舍不得买它哩!可当那一老一小互相帮助着抱走大猩猩以后,她一边抠着指甲上的蔻丹,一边也浮出个淡淡的念头:是呀,捆着吊着,究竟不好看,怎么以前就没感觉出来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开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精品店,突出了它的“有色”和“有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 妮妮听奶奶讲大猩猩故事后总要问“大猩猩不疼吗”,又“总不大相信”奶奶的回答,这突出了四岁多的妮妮年幼任性的性格特征。

C 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虽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但读者却在轻松平静的故事里感受着内心的沉重和不平静。

D 补叙妮妮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状况,既使妞妞“只好到奶奶这儿来”的情节真实可信,也令人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心生感慨。

E 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要纯净善良的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发人深思。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3.文中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有哪些作用?(6分)

4.为什么小说中“描眉的小姐”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             质:人质

B 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         要:请求

C 国破而之以为利                 资:借助

D 是宜诸市朝                     肆:陈列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3分)

①不意身自为质                      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                      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B 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C 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D 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5分)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