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大 猩 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大 猩 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敞开的门面里花花绿绿,银光闪闪。风吹过,挂在柜台上的风铃发出阵阵叮咚的响声。

其实那店里卖的东西也并非都那么精。比如,就有一只比五岁的儿童还粗壮的玩具大猩猩,被当做商店的招幌,天天挂在外面。那大猩猩用褐色的粗呢料缝制,眼睛鼻子嘴巴脚爪镶着些黑色的人造革,造型略微夸张而颇滑稽。

奶奶总带着妮妮路过那个精品店,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奶奶却总没带她进那店里去过。

妮妮四岁多了。妮妮懂事,妮妮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成托儿所而只好到奶奶这儿来跟奶奶过。妮妮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办事员,所以爸爸妈妈工资少而没法子赞助托儿所一匹摇马,所以爸爸妈妈就把她送到奶奶这儿来了。奶奶其实比幼儿园的阿姨还会讲故事,还能教妮妮用碎布头纸盒子塑料瓶自己制作好多玩具。妮妮相信奶奶的话,那家精品店不是小孩子和老头儿老太太买东西的地方。可是路过那家精品店时妮妮总望着那只大猩猩。回到家她就要奶奶给她讲大猩猩的故事。奶奶就编了好多故事讲给她听:包饺子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吃饺子肚子痛住医院的故事;哄妮妮睡觉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玩不睡觉结果掉进井里的故事……末了妮妮总问:“大猩猩不疼吗?”奶奶就总说大猩猩不贪吃不贪玩不会疼。可妮妮在表情上总不大相信。

有一天奶奶突然宣布:“妮妮,奶奶能给你买玩具了,你想买个什么呢?”原来奶奶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五块,而且补发了半年的,所以那个月就多出了三十五块来,奶奶愿意都用来给妮妮买玩具。

本来是到百货公司去买,可是路过那个街角时,妮妮像粘在了那儿,拎扯不动了。奶奶想了想,就带她去那店里了。

店里有位描眉的小姐,她见奶奶牵着妮妮进来了,忙满脸堆笑地招呼:“买点好玩儿的吗?我们这儿有好多的玩偶哩!有刚进的蓝精灵,还有椰菜娃娃……”

奶奶就问妮妮:“你喜欢哪一样呢?”

妮妮望望蓝精灵,望望椰菜娃娃,望望沙皮狗和绿鳄鱼,最后却不再在店里望,而是跑到店门外,望着那个大猩猩。

描眉的小姐笑吟吟地跟着妮妮和奶奶,对奶奶说“原来小妹妹喜欢这个大猩猩,这大猩猩反正也挂旧了,我就贱卖了吧──原价二百,我一百二就卖……买吗?买我就把它放下来……”

妮妮不等奶奶表态便跳着脚拍手嚷:“放下来放下来!快点儿放下来!

奶奶慌了:“别呀别呀……”奶奶兜里只有四十块钱,只打算花三十五块钱买玩具,一百二!奶奶想也不敢想!

奶奶牵着妮妮硬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拉。妮妮不甘心,还拼命扭回头去望那大猩猩。描眉小姐站在大猩猩身旁撇嘴。

妮妮大哭。奶奶急了,绷着脸问:“那大猩猩有什么好?那么贵!你干吗非要那大猩猩?”

妮妮抽抽噎噎地说,说得好认真,说得好吃力。奶奶忽然听明白了。

妮妮是说,那大猩猩的两只胳膊,总那么给捆起来,吊着,大猩猩一定很疼很疼,大猩猩哪天才能不吊着,给放下来呢?咱们买下它,让它跟咱们回家吧!

奶奶听明白了以后,就蹲下来,一把搂住了妮妮,搂得紧紧的,用自己起皱的脸,紧贴着妮妮湿漉漉的小脸蛋。

奶奶带妮妮回到家,用大钥匙打开柜子,用小钥匙打开柜里抽屉,用双手取出个旧的手提包,打开它,从里头取出个手绢包,打开手绢包,从里面数出了好多张大票子……然后奶奶又带着妮妮到了那街角的精品店,用一百二十块钱买下了那个大猩猩,妮妮简直抱不住它,说实在的奶奶抱着也吃力。

奶奶对收了钱还在吃惊的描眉小姐说:“以后,任凭什么样的玩偶,只要是模仿动物的,你就别再把它们捆着吊着,别让它们痛苦!

描眉小姐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我要不捆着吊着那大猩猩你还舍不得买它哩!可当那一老一小互相帮助着抱走大猩猩以后,她一边抠着指甲上的蔻丹,一边也浮出个淡淡的念头:是呀,捆着吊着,究竟不好看,怎么以前就没感觉出来呢?(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开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精品店,突出了它的“有色”和“有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 妮妮听奶奶讲大猩猩故事后总要问“大猩猩不疼吗”,又“总不大相信”奶奶的回答,这突出了四岁多的妮妮年幼任性的性格特征。

C 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虽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但读者却在轻松平静的故事里感受着内心的沉重和不平静。

D 补叙妮妮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状况,既使妞妞“只好到奶奶这儿来”的情节真实可信,也令人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心生感慨。

E 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要纯净善良的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发人深思。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3.文中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有哪些作用?(6分)

4.为什么小说中“描眉的小姐”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 通过对奶奶取钱动作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奶奶的细心和谨慎,表现出奶奶生活的拮据和节俭,突出了奶奶善良和坚定的性格特征,也从侧面表现出奶奶对妮妮的爱,丰富了小说主题的内涵(善良不仅是儿童的纯真天性,也是很多人的美好品质)。(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 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构成象征,象征了被摧残、受伤害的生命和情感,承载了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愿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①采用了准确简洁的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清晰和突出,带动了读者联想;②人物形象缺乏善心和关爱的个性很鲜明,典型性强;③与妮妮和奶奶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对比,金钱至上的唯利思想突出;④推动了“买”大猩猩情节的发展;⑤从反面强化了小说呼唤美好纯真的心灵和人性的立意。(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选择题】 试题分析:此类选择题是对文章综合考查题,包括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要全面理解作品,根据选项鉴赏的角度结合原文语境具体分析判断。A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而且比较容易归纳。D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而且仅仅体现在本自然段中。B项妮妮的性格特征应该是纯净、天真、善良。C项“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与原文意思不符。有伏笔,如“天天挂在外面”、“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等;有转折,如“奶奶要给妮妮买玩具——因钱少而不买——回家取够钱买回来”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对于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和主题。答题思路与诗歌语句赏析相似:①手法;②语句所表现的的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情感;③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文章的主题;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这样答题比较周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玩偶“大猩猩”是小说的题目涉及到的事物,思考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作用:与题目、前后文的联系(这里“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作用:暗示主题、有深刻寓意。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感情态度。“描眉的小姐”是个次要人物,作用还是从内容结构的角度思考分析,内容上:这段描写表现该形象的特点,次要人物对于表现主人公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结构作用:与上文或下文的联系(照应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是日,风霾,日晕无光。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纲上书极论:“国破而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是宜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俾邦昌为于金以求成             质:人质。

B 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         要:请求。

C 国破而之以为利                 资:借助。

D 是宜诸市朝                     肆:陈列。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邦昌“僭逆”的一组是(3分)

①不意身自为质                      ②邦昌但东面拱立

③谕众以立邦昌                      ④见百官称“予”

⑤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⑥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金人要求推举张邦昌为新君主时,百官想法不同。留守孙傅等人想立姓赵的人,其他人则想从战场上举荐一人敷衍了事。

B 张邦昌即伪位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一开始他还想以死抗争,但后来在别人劝说下为了保全一城人的性命而被迫服从即位。

C 金人退兵时,张邦昌做出了令很多人感慨悲伤的事情。他到金人营中举行了祭祀路神的送别仪式,还按照天子礼仪行事。

D 李纲的进言对宋高宗处死张邦昌起了重要作用。李纲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张邦昌行事的性质和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5分)

(2)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请工整书写,力求美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