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曹禺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曹禺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当有人问曹禺近三十年不仅剧本少而且无力作的原因时,曹禺回答说:“在我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建国以来,我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写作以外的事情占据了。二是缺乏独立思考。在历次运动中我都没有独立的思考,而是按一种既定的要求去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结果在精神上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是非常痛苦而可怕的悲剧。”他在临终之前感慨地说:“我真是太听话了。”

曹禺先生的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示?请以“听话”为话题,联系实际生活,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诗歌之外自择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听话”还是“不听话”,出自你内心的裁断 谈及“听话”,我想古人是最“听话”的。要想做官,先要会写“听话”的八股文,写不听话的文章随时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读破万卷书,只为顺应皇帝的心意,只为“听话”二字。 但要说古人全是听话的,这又不免有些以偏概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不识时务的不听话者。就说柳永吧,慢词专家,也曾想谋求一官半职,可他倜傥不羁的性格让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且去填词。”皇帝寥寥数语便断送了柳七为官作宦的“锦绣前程”。这次,这个不听话的柳永听话了,他不再汲汲于功名,而是留连于秦楼楚馆,虽一生穷愁潦倒,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百三十多首彪炳千古的词章。 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的李白,他也曾经为自己的仕途而慨叹。但他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这些不甚“听话”的事,让这位自诩“酒中仙”的李诗仙最终逃脱不了“赐金放还”的命运。但正是他的“不听话”,才让后人感受到了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的大唐诗风。 谈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一切俱往矣,当今之世,当“听话”否? 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先生曾是一位绝人,他做学生时就写出了巨著《雷雨》,此后一发不可收,《日出》《原野》等力作一次又一次震撼文坛,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但这位才情毕露的绝人自从进入新时期便鲜有新作,何以至此?据说是新社会里变得“听话”了。 海归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不听话”是出了名的,他的那股不听话的劲头也使得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具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他的《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等作品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你或许会问:照你这么说,只要是写作,就得不听话吗?这不是明摆着教人抬杠吗? 其实,没有绝对的听话与不听话,真正需要的是对你听来的“话”要有一个思考和分析的过程,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当听则听,不当听则须毫不犹豫地拒绝。换句话说,是否应该听话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文学是自由的,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自由奔放的心灵留给人间的自信的微笑。文学上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上的一些性情奔放的文人大多被贬,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地拥有自己好恶的人,才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羁,才会吟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的凄婉动人,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苦追寻…… 也许你会笑问:你说了这么多,我该不该相信你?我该不该听你的话? 我也会笑答:你需要自己去判断,因为你是自由的! 评点:文章通过古今著名文学家成功与失败的事例的对比,证明了这样的观点:不盲目“听话”,往往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味地循规蹈矩,则极有可能一事无成。但文章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不是一味地要求人们拒绝“听话”,而是“对你听来的‘话’要有一个思考和分析的过程,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当听则听,不当听者则须毫不犹豫地拒绝。”这就使得文章观点更为辩证客观。文章结尾既照应题目,又不失幽默,意味深长。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加“话题”的作文题。在这类作文题中,材料是话题的由来,话题是材料的概括。材料中的曹禺先生有过年轻时的辉煌,也有过中年之后的平庸(其实这种情况在郭沫若、茅盾等一批身历两个时代的作家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根据曹禺先生自己的评价,平庸的原因一是写作之外的杂物缠身,更重要的是缺乏独立思考一一“太听话了”。曹禺所谓的“听话”,其实质就是凡事不作独立思考,一切唯命是从,失去了独立的意识和人格。一个人一旦失去独立的人格,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变得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被动地随着时代的浪潮沉浮。艺术制作是一项需要独立思考的富于制造性的工作,艺术家一旦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一切听命于人,就算“强挤”出一些“作品”,也往往多是些用以图解某种观念,政集的应时应景之作,毫无生命力。 艺术制造如此,其他行业亦然。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应当成为文化、教育界人士,而且应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做人有了独立思考,才能够不俯仰随惜,才能够做到独立不羁,才会有独立的人格。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被师长教育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听话”从正面来看,意味着不违反纪律,不违背家长老师的意愿,怛它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因为“听话”很多情况下就意味着顺从,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下长大的燕子,要想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在太难了。 本文可写成记叙文,以小说的形式,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听话”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宠,不“听话”者如何碰壁;也可以写“听话”者表面的风光和内心的屈辱,一时的风光和一生的屈辱;当然也可以写“听话”者充斥于我们这个社会所造成的悲剧。 如果写议论文,则要针对“听话”做辩证分析,观点和语言要力戒偏激,要站在时代精神的角度从教育制度,用人机制,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等方面展开论述。中国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的传统,也有着前仆后继的反封建的斗士,所以要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到有关“听话”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但要记住,论据只是你立论的依据,不是你文章的全部,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以叙代议,叙奎议少的现象发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一些成语两两相对,构成精妙的“对联”,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请仿照例子,给下面成语对上“下联”。

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牵肠挂肚       精卫填海        胸有成竹         卧薪尝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微博小说的优缺点。(不超过25字,4分)

微博小说方兴未艾。由于微博小说要在140字内完成起承转合,因此被誉为“以小博大”的文学。与传统网络小说相比,它具有短、平、快的特性。微博小说的写手必须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文字因此简洁有力。所以,有论者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但也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微博小说可能会因为形式与概念上的新鲜而引起一时注意,但终归避免不了成为一种“短命文体”。因为情节的延续性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但微博小说多以语录体为主,这无疑是对小说情节延续性的巨大破坏。此外,微博小说的碎片式结构,也会使其失去生存根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张掖,十万芦苇从《诗经》里赶来

天苍苍,野茫茫。不见青草,不见牛羊。灰蒙蒙的戈壁滩,远山黯淡,灰黄。千里河西,动不动就拉长这样一张荒芜的脸,苦焦给你看。

看着真是累啊。不看又看什么呢?难道远处还藏着好风景吗?

果真是啊。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老天爷还真不错,有点良心,总算没有一直撂着一张苍黄的老脸。

张掖到了,是传说中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戈壁绿洲。

几乎是扑进芦苇湿地里的,或者说是一头扎进也可以。看啊,浩浩荡荡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正在匆匆忙忙扩展地盘,各自疯长各自的。

眼前是茫茫一片碧绿,看不到边,看不到际,就这么慌慌张张地绿着,美丽着,如火如荼的赶往季节深处。空气里是水的味道,青草的味道,荷花的味道。

《诗经》里的芦苇是清瘦的,让人看一眼,怜爱起来,心疼起来。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爱得青筋都露出来了,爱得缠绵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

张掖的芦苇不。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每一株芦苇都是丰腴的,妖妖的勾人,盛大的张狂。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是的,张掖的芦苇活出了劲儿。

芦苇不是一种,是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盛气凌人,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收敛。

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弯地穿过,也很诗意。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地黄色,古色古香。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

我想,若是穿上布裙,着木屐,我就是在《诗经》里了。

你看《诗经》里清瘦的芦苇,相思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这样萋萋的芦苇,就是用来表达薄薄清愁的,就是一滴泪,是个多愁善感的诗意女子。除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乎。霜落在芦苇,一曲埙音飘飘渺渺,若有若无。旷野苍茫,芦苇萧索,我心里只有你,等你啊,在水一方。

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喜气洋洋。这样的芦苇,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栈道两边,芦苇推推搡搡地挤过来,密不透风。风一吹,叶子飒飒地响成一片。

栈道曲折盘桓,特别有诗情。你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没路了,一截栈道顶在芦苇丛里,什么也看不见。打算折转,却又不甘心,索性走到尽头去。

待走到尽头,柳暗花明,另一条栈道就衔接在眼皮底下,横着搭过来,伸向另一个方向,像一把折尺一样。我喜欢这样小小的迷惑,小小的惊喜。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不走到顶端,怎么会发现新的路途?

栈道两边满是水草。有一种水草叫菖蒲,很高,摇着一个个毛茸茸的暗红尾巴儿,长得就汪洋恣意,旁若无人,十分夸张。还有一种水草叫黑三棱,毫不示弱地汹涌着,好大的气势,霸道刁蛮,几乎遮住栈道。还有一种水草矮呢,却也是不要命地疯长,我担心它们长着长着就累死,不懂得歇口气儿再长。

告诉你,这些水草不是我从《诗经》里赶来的,是一路偷着混进来的。我的芦苇是扬着淡黄的穗儿,轻柔含蓄,懂得节制,安安静静地长,秀气地长,不要这么轰轰烈烈,搞得我很惊讶。

水塘边的那朵小小的黄菊,是谁留给谁的一滴相思泪?那么水塘,也是宛若一朵黄菊了。美的东西,让人有些惊怯了。

塘边的几棵很粗的沙枣树倒是枯萎了。水太多它们真是不能适应,它们喜欢沙漠。听人说,先前这儿是农田,没有芦苇,所以栽着沙枣树。前些年填湖造田,湿地萎缩退化严重。近几年重新蓄水,恢复生态,才有了这几千亩湿地芦苇的苍茫。

河西只有这么一块湿地,多么珍贵。若是失去了这块湿地,河西将会失去一个绿色的梦。幸好,它被保护起来了。热爱自然的张掖人是幸福的。

紧邻湿地公园,是张掖的滨河新区。新区在一片乱石滩上渐渐湿润起来了,蓝天,碧水,树木,花草,高楼,一点一点地美丽起来了。戈壁水乡,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

远处袅袅几缕炊烟,戴着祁连玉镯子的姑娘,草丛里的水鸟,淡淡黄色的栈道,烟柳,都带着一小团幸福的呼吸,走进张掖的水墨画里。还有啊,这浩浩荡荡苍茫的芦苇啊,被我还给《诗经》的清幽了。

                          (选自2012年第一期《海燕》,有删节。作者:刘梅花)

1.第一段写出了戈壁滩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6分)

2.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含义。(4分)

⑴是的,张掖的芦苇活出了劲儿。(2分)

⑵热爱自然的张掖人是幸福的。(2分)

3.从原文看,张掖的芦苇有什么特点?请分条简略回答。写湿地芦苇的同时,为什么又要写《诗经》里清瘦、让人怜爱的芦苇?(6分)

4.文学作品的意蕴往往丰富多重。立足全文,你觉得本文有哪些意蕴?(5分)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越陌度阡,                          ,心念旧恩。

3)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池鱼思故渊。

(5)                              。狗吠深巷中,               

(6)淇水汤汤,                                               ,二三其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   雁

韩洽①

朔风吹雁渡江干②,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  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①韩洽是明朝遗民,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漂泊无归。  ②江干:江边

1.开头两句诗着意一个“寒”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