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趁雪打劫还是雪中送炭
黄昉苨
一则小小的社会新闻,让很多人感叹“世道变了”。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哈尔滨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中。冰天雪地里,几名壮汉穿戴严实,出现在当地的工农大街上,专守着那些在积雪里打滑的车辆:给50块钱,就帮你推一程。新闻中写道:“市民都说他们这是‘趁雪打劫’”。
很快,据此设计的社会调查出现在某门户网站的首页上:你怎么看哈尔滨暴雪有人收费推车?
然而,大众的观感与新闻所流露出来的“趁雪打劫”的评价似乎迥异。对这种行为,七成以上的网友选择了默默点赞:“支持,只是自发的市场行为。”
“东北的活雷锋都到歌里去啦?”见到这样的投票结果,不少人显得很不淡定。一位微博实名认证为电脑公司工程师的网友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说道:“牺牲人文精神和文明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很必要!”还有人恨铁不成钢地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中国人为什么总在自己人有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的手,而是伸出一只想赚钱的手呢?”
另一方面,赞成收费推车的网友也不服气:“双赢有什么不好?中国人就是被太强的道德观念误导了!”
一样的斩钉截铁,一样的觉得对方不像话。不知有没有网友留言后再翻翻所有评论,觉得两方的掐架造型宛如揽镜自照呢?
其实,对于类似伦理问题,不少学者专家多年来进行过各种探讨,但谁都难说自己的意见是唯一定论。
可以肯定,这不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想赚钱的手”。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在他的《公正》一书中,开篇就举了一个“趁风打劫”的例子:2004年夏天,飓风“查理”横扫佛罗里达州,飓风过境后,当地很多关键物资价格突然大涨:奥兰多一家加油站原价2美元的冰袋涨到了10美元,商店里通常标价为250美元的小型家用发电机涨到了2000美元……
当然,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能解释价格杠杆如何发挥作用,带来好处,但很多人的愤怒与无助不会就此平息。这种情感也是真切的。有学者质疑,飓风过后,许多平民花大价钱买下的服务或物品,看似自由交易,实则在那样的情境下,更接近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其实,关键就是掌握一个“度”。除了法律外,这个“度”,或者说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平衡点,似乎无法单靠宣传和媒体来定调下结论,而应当是人们借助各种形式的平台进行讨论之后达成的。
但生活中很多时候的例子并没有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那般极端。对哈尔滨街头那些在大雪天开车出行的车主而言,50元钱,恐怕还不足以令自己陷入困境。为了那50元而伸出的推车的手,未尝不是一种雪中送炭。
更何况,不少哈尔滨网友也在评论中表示,自己当天就见过很多被困在大雪中,依然互相帮助的人。世道没有那么坏,而我们还握着可能改进的方向盘——不是举着“道德”的大旗一棍子扫倒一片,而是更好地建构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
(选自2013年12月《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对“哈尔滨暴雪有人收费推车”一事文中有哪几种观点?请加以概括。(6分)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3.请概述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滋 润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作者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但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作者为什么说“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4分)
2.文章前半部分详写宁波的雨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4.文章的题目是“滋润”,结合全文,探究 “滋润”的丰富内涵。(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2.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5.夫 , ,吾不如子房。(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6. ,景行行止。(《诗经·车辖》)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2分)
3.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智伯知我 知:了解
B.委质而臣事襄子 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足:满足
D.焉以致报雠之意 致:表达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
①去而事智伯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3分)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3)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3分)
下面一段文字是为司马迁写的一段“颁奖词”,请你从《史记》中的周公、孔子、韩信和荆轲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一段颁奖词。要求:①吻合人物的事迹,突出人物精神;②句式与例句相同;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不超过70 字。(5 分)
司马迁:忘却荣辱,弹响“史家”之绝唱;幽愁发愤,吟出无韵之《离骚》;他的坚韧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照耀尘寰!